近日,河南信陽一名 37 歲快遞員在高溫天氣堅持送快遞,不幸突發熱射病,經搶救無效離世,令人痛心不已。這一悲劇再次為我們敲響了高溫防護的警鐘。究竟何為熱射?。克c普通中暑有何區別?前期有哪些癥狀?又該如何急救與預防?北京急救中心急救專家賈大成來為我們逐一釋疑。
逝者家屬回憶,事發當天溫度近 40℃,這位快遞員送了一上午快遞,中午回家便說身體不適,沒怎么吃飯,喝了些冰飲料后,因掛念幾單未送完的快遞,十二點左右又出門了。誰能想到,下午他暈倒在電動車上,直到五六點才被路人發現報警送醫。醫生診斷為熱射病,最終,他沒能挺過來,于第二天凌晨離世。
今年以來,熱射病確診病例在全國多地出現?!拔錆h發布” 公眾號報道,7 月 5 日,江漢區 73 歲的王先生因連續高溫天氣堅持不開空調,僅靠電風扇降溫,中暑昏迷,送醫確診為熱射病,所幸救治及時,脫離生命危險。溫州晚報也報道,一名卡車司機因車內高溫,體溫飆升超 41℃,昏迷不醒,被送醫搶救,診斷為熱射病。
賈大成介紹,熱射病是中暑最嚴重的類型。中暑按輕重分為先兆中暑、輕癥中暑和重癥中暑,重癥中暑又包括熱痙攣、熱衰竭和熱射病。熱射病是致命性急癥,主要表現為高熱(直腸溫度≥41℃)和意識障礙,早期受影響器官依次為腦、肝、腎和心臟。
臨床上熱射病分兩種類型。勞力性熱射病,多在高溫、高濕、無風天氣,進行重體力勞動或劇烈運動時發病,機體自身產熱過多,患者可出現橫紋肌溶解、急性腎衰竭等,病死率較高。非勞力性熱射病,則是在高溫環境下體溫調節功能障礙,散熱減少,早期表現為行為異常或癲癇發作,繼而譫妄、昏迷等,約 5% 病例發生急性腎功能衰竭,常在發病后 24 小時左右死亡。
嬰幼兒、65 歲以上老人、體弱多病者、超重或患慢性疾病人群,以及高溫下運動、訓練、戶外活動人群,飲酒或服影響散熱藥物人群,都是熱射病高危人群。
面對中暑,現場急救必須分秒必爭。應盡快讓患者離開高溫環境,轉移至陰涼通風處平躺休息,立即啟動快速降溫程序。可以用冷水擦身或溫水浴,加快體內熱量散發;將冰袋放在額頭、頸部、腋下和腹股溝;用涼水浸濕的單子或衣物包裹患者身體,同時用電風扇猛吹。重度中暑患者可直接浸泡于冷水中,但要保證頭部露出水面。
出現以下情況需及時就醫:體溫持續超 40℃;高溫或重體力勞動后持續性頭痛、肌肉痙攣;呼吸頻率超每分鐘 20 次且幅度變小,伴有惡心嘔吐但吐不出。若發現周圍人昏迷、極度虛弱、意識模糊、抽搐,要及時撥打 120。此外,劇烈運動后、極熱時不要大量喝冷水,以免引發胃腸痙攣甚至急性心梗危及生命。
熱射病的悲劇并非個例,它背后折射的是高溫環境下勞動者權益保障的缺失??爝f員、建筑工人、環衛工等戶外工作者,往往在極端天氣中仍要堅守崗位,而他們的健康安全卻容易被忽視。企業和社會應當承擔起更多責任,比如調整高溫時段的作業安排、提供防暑降溫物資、普及急救知識等,從源頭上減少熱射病的發生。
與此同時,公眾對熱射病的認知仍需加強。許多人誤以為“中暑只是小事,休息一下就好”,卻不知熱射病的兇險程度堪比心梗、腦梗。賈大成提醒,一旦出現頭暈、惡心、皮膚灼熱但無汗等癥狀,必須立即停止活動,迅速降溫,并盡快就醫,切勿硬撐。尤其是老年人、慢性病患者和戶外工作者,更應提高警惕。
生命無價,防暑不可僥幸。高溫天氣里,我們不僅要學會自我保護,也要多關注身邊的勞動者。一瓶水、一句問候、一次主動讓出的陰涼,或許就能避免一場悲劇。讓我們共同努力,讓每一個辛勤付出的人都能平安回家。
用真實的記錄,筆者要為那些平凡和不凡發聲!我們相信,真實故事,更具說服力,更感動人心。更多資訊請關注:藝飛說!
#圖文作者回歸激勵計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