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洗涌
題記:烈日當空,一種致死率高達80%的隱形殺手正悄然逼近。
2025年7月8日,湖北省安委會發布高溫安全防范緊急通知,標志著全國性高溫防護戰進入關鍵階段。隨著多地氣溫突破40℃并持續“燒烤模式”,熱射病——這種被稱為“高溫殺手”的重癥中暑,正以日均300例的增速威脅公眾健康。相關新聞屢登熱搜,引發廣泛關注。
據報道,浙江高速路上兩名乘客突發熱射病,司機緊急破窗施救;河南鄭州一名外賣員在高溫天送餐途中倒地抽搐,體溫高達41℃,確診熱射病。這些真實案例都在警示我們:“熱得要命”并非夸張的表述,熱射病正嚴重威脅著人們的生命健康 。
國家疾控中心數據顯示,2025年入夏以來全國已報告熱射病死亡病例47例,較去年同期增長180%。在這場與高溫的較量中,科學認知與主動防護成為守護生命的關鍵。
死亡高溫:熱射病的致命本質
作為中暑最嚴重的類型,熱射病呈現“三高”特征:致死率高(超50%)、病情進展快(1-2小時可致命)、救治窗口期短(黃金救治時間僅10分鐘)。其發病機制源于人體散熱系統崩潰——當環境溫度>32℃、濕度>60%時,汗液蒸發效率下降80%,核心體溫在4小時內可飆升至42℃,引發腦水腫、腎衰竭等多器官衰竭。
流行病學研究顯示,熱射病患者若未在“黃金1小時”內降溫,死亡率將飆升到80%以上。即便幸存,也常遺留永久性腦損傷。2022年南京醫科大學追蹤的137例熱射病患者中,34%出現不可逆的認知功能障礙。
高危警報:誰在死亡邊緣行走
三類人群正暴露在極高風險中:
一是戶外勞動者:快遞員、建筑工人等群體首當其沖。上海疾控中心數據顯示,2023年7月某周內報告的21例熱射病例中,15例為露天作業人員。當WBGT指數(濕球黑球溫度)超過32℃,人體已喪失自主散熱能力。
二是老年群體:北京朝陽醫院急診科記錄顯示,2024年熱浪期間收治的老年熱射病患者中,超過60%發病時未開空調。老年人溫度感知退化、汗腺功能衰退,常成為“沉默的受害者”。
三是兒童被困:封閉車廂是隱形棺材。實驗表明,當氣溫35℃時,密閉車廂內溫度10分鐘即可飆升到50℃。2023年深圳一名3歲幼兒被遺忘校車內,最終因熱射病導致腦死亡。
黃金救援:把握熱射病救治窗口
當發現疑似熱射病患者時,需立即啟動急救“黃金四法則”:
**快速降溫**
將患者轉移至陰涼處,脫除外衣,用冷水噴灑全身并配合強力風扇。腋下、頸部、腹股溝放置冰袋可加速核心溫度下降。目標:10分鐘內降低1℃核心體溫。
**氣道保護**
昏迷患者需立即側臥,清理口腔分泌物。中南大學湘雅醫院急救手冊強調:“保持氣道通暢比任何藥物都重要”。
**液體復蘇**
意識清醒者可少量多次補充含電解質飲品(每15分鐘200ml)。但切忌大量灌飲,避免引發嘔吐誤吸。
**醫療銜接**
持續降溫同時撥打120,明確告知“疑似熱射病”,確保救護車配備降溫設備。
**特別警示**
傳統解暑藥對熱射病無效。藿香正氣水含40%-50%酒精,反而會加重脫水;十滴水中的樟腦成分可能誘發癲癇發作
江蘇淮安市第一人民醫院數據顯示,及時降溫可使死亡率下降60%。該院急診科創新采用“冰毯+血液凈化”聯合療法,使熱射病救治成功率提升至89%。
未雨綢繆:高溫社會的生存策略
防范熱射病需構建多重防護網:
**個人防護**
戶外工作遵循“2030原則”:氣溫>30℃時,每工作20分鐘休息10分鐘;
科學補水:每日飲水量增至2-3L,每20分鐘補充150-200ml含鹽飲品(每升水加食鹽3-5g);
裝備升級:穿戴UPF50+防曬衣、寬檐帽(帽檐>10cm),使用SPF50+防曬霜。
**重點場所管理**
建筑工地:落實“抓兩頭、歇中間”制度,配備移動式霧炮降溫設備;
養老機構:每日兩次體溫監測,空調溫度設定26-28℃并加強通風;
交通運輸:加強“兩客一危”車輛動態監控,嚴查疲勞駕駛。
**科技預警**
安裝“高溫指數”監測APP,當WBGT指數超過29℃時自動提醒。智能手環設置“心率警報線”(靜息心率持續>120次/分鐘需警惕)。
**社會響應**
各地正構建三級防護機制:企業主體落實高溫津貼發放(日標準≥15元),調整戶外作業時間;各級政府開展"百日防暑"專項行動,重點檢查危化品、環衛等行業(上海已立法要求氣溫≥35℃時,建筑工地11:00-15:00停止露天作業);社區組建防暑巡查隊,啟動“敲門行動”,重點關注獨居老人、留守兒童。
高溫天氣來襲,“熱得要命”絕不是一句玩笑話。我們必須提高對熱射病的認識,做好預防措施,在享受夏日的同時,守護好自己和家人的生命健康。
當我們在街頭看見“小心地滑”的警示牌旁新增“防暑降溫”標識時,當社區志愿者為獨居老人送上降溫禮包時,這座城市便多了一份抵御酷暑的溫情與智慧。
【數據來源】
1.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熱射病診療指南(2024版)》
2. 國家氣象局《2023年全國高溫健康風險評估報告》
3. 中華急診醫學雜志《熱射病院內死亡率預測模型研究》
來源:媒體綜合
編輯:劉洗涌 李順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