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信源來自權威報道【新京報】【紅網】【千龍網】(詳細信源附在文章末尾)。為提升文章可讀性,細節可能存在潤色,請理智閱讀,僅供參考!
“我能接受你資質平庸,但絕不允許你玩物喪志!”
7月8日,“尖子生被父母趕出家門”的新聞上了社會熱榜。
他中考考進“長沙四大名校”之一,高考575分遠超一本線。
可還是被斷掉生活費,流浪街頭,有家不能回。
明明孩子已經如此優秀,為何家人卻仍不滿足?
在這“狠心”的表象下,又藏著多少為人父母的無奈和悲哀呢?
無家可歸的“尖子生”
6月份,媒體記者接到了高考畢業生小凱的求助。
他稱自己已經被父母掃地出門整整3天了,快要堅持不下去了。
在他被趕出來后,父母立刻改掉家里的密碼鎖以斷后路。
電話雖然能打通,但面對小凱的質問,他們始終一言不發。
記者趕來后,看到小凱蓬頭垢面、一雙球鞋灰撲撲的,神情十分疲倦。
無家可歸后,他身上沒有太多錢,一天只敢吃一頓飯,晚上就在樓梯間湊合過夜。
小凱只背了一個書包,連套換洗衣物都沒有,完全不知道接下來該怎么辦。
記者問起原因,他立刻在鏡頭面前大倒苦水。
小凱說自己高考后晚睡晚起、玩手機的行為讓他們十分不滿。
在他的描述里,這是一對控制欲很強的父母,稍不合心意就“斷電、斷糧”。
小凱一到十八歲,他們就迫不及待地退了他的房租,生活費也沒了。
無奈之下,他只好申請了學校住宿,在學校“節衣縮食”。
而那時候,小凱還正處于高考沖刺時期,這一折騰,讓他很受影響。
他還委屈地說道,他們讓我必須考上211或985,不然不給我讀大學!
聽了小凱的傾訴,許多網友都心生不忍:“至于嗎,何必把孩子處得像‘仇人’?”
批評的聲音逐漸多了起來,大家都十分不贊同這對父母的教育方式。
可是,事情真的是這樣嗎?
直到記者找到小凱父母,才了解到其中的隱情。
“清北苗子”變“手機癮少年”
記者帶著小凱先后前往他父母的辦公地點。
小凱母親看到兒子,態度十分強硬冷漠。
不過對待記者卻始終客客氣氣,哪怕正在氣頭上,也不忘待客之道。
母親只表示,早就跟兒子談妥了,他不守好本分,找誰來都是空談。
一頭霧水的記者在努力了解著情況,幫助小凱跟他母親據理力爭。
可是小凱卻坐在旁邊一言不發,全然不復之前大倒苦水的可憐模樣。
在談話過程中,他聽急了竟然張嘴對著母親說句臟話。
二人的關系愈發劍拔弩張,記者只好先離開,改去找小凱的父親。
但他的父親與母親是相同的立場,軟硬不吃、堅決不動搖。
記者無奈地追問原因,小凱父親嘆了口氣,說起了為人父母的心酸。
小凱所在的學校的確是當地的名校,一本率99.9%,一個班能有20多個清北生。
但小凱卻并不是名副其實的“尖子生”。
在小的時候,他還是個十分優秀的孩子,從小就給自己定下了考上重高的目標。
自主性很強的小凱初中就從縣城考到長沙,到了重高后更是年級前一百。
如果不出意外的話,那絕對是沖清北、保985的好苗子。
然而高一學期結束后,小凱軟磨硬泡要父母買手機。
為了得到手機,他拍著胸脯保證以后一定會更加努力,好好學習、天天進步。
然而在得到手機后,他卻逐漸沉迷進去了。
一開始,在小凱成績有小幅度下滑的時候,父母并沒有特別管控。
他們想讓他從一兩次退步里找到危機感,從而自覺放下手機。
但他們失策了,小凱越來越退步、最后直接從一百名落后到六百名,成了班級“吊車尾”。
就這樣,一個原本前途光明的孩子,卻沉迷在手機世界里無法自拔。
而在這期間,小凱的父母付出了太多太多。
可是他們與小凱的每一次對抗,卻都以“慘敗”收場。
父母的付出
在小凱從縣城考到長沙后,他的父母就開始了漫漫陪讀路。
他們都有各自的工作,時常在兩地奔波,兼顧工作和孩子。
尤其是到了高中后,父母把大部分精力都放在孩子身上,又投入了無數財力。
但小凱并不懂得他們的良苦用心,學來的臟話如針一樣扎進父母的心里。
為了讓小凱回歸學習,他的父親多次砸了手機,想用這樣的方式震懾住兒子。
可沒想到小凱竟然也有學有樣,燒掉暑假作業、砸東西、破壞家具。
既然你們不讓我玩,那你們也別想舒坦。
家里的電器全部遭殃、電線也被剪斷,小凱的報復愈發變本加厲。
在破壞完后,他仍覺不夠,干脆離家出走、留下“遺書”相要挾。
高考后,小凱終于沒了學業的壓力,他開始晝夜顛倒、捧著手機不知天地為何物。
父母哪里愿意眼睜睜地看著他沉淪下去,如果改變不了小凱的態度,那投入再多都是白搭。
于是他們給了他幾個選擇:
要么早睡早起、定時交手機,要么去縣城或市里打工、父母會資助路費。
可吃不了苦的小凱一個都不同意,在奶茶店干了三天就跑路了。
種種計劃都行不通,心灰意冷的父母只好出此下策。
想讓他體驗一下“沒錢萬事難”的困窘。
被趕出家門流浪后,小凱這才慌了,趕緊撥打熱線求助記者。
可是記者只能從中調解,卻不能幫他作出改變,面對小凱的情況,大家都很是頭疼。
可就在這時,一個改變的機會到來了。
尋求改變
就在小凱和父母僵持不下的時候,高考分數出爐了。
小凱在查分之前信誓旦旦地說自己肯定能過600分,結果卻只考了575分。
這個分數在小凱的學校里,無疑是再差不過的成績。
小凱自己也傻了眼,此時他才終于慌了神。
在記者的鼓勵下,小凱主動找到媽媽,他想要自我改變。
母親問他讀書的意義,他說“想要給自己爭口氣”。
然而母親卻無動于衷,她說:“文憑不是最重要的,你要守好自己的底線。”
她堅決地跟兒子撇清關系,想讓他自力更生。
不過父親在得知兒子的想法后,態度有些松動。
小凱在此時談起了條件,說自己可以復讀或上大學,但要父母出錢。
父親雖然看出兒子的思想有了扭轉的趨勢,但仍然做了跟妻子一樣的選擇。
他丟給小凱500塊,讓他繼續在社會找工作歷練。
他怕太輕易的妥協會讓兒子故態復萌,怕包辦一切會害了孩子。
更怕小凱離開父母后,會完全荒廢,以后吃更大的虧。
“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
對這夫妻二人來說,如今學歷已經是次要的了,他們想要孩子的思想發生改變。
在記者的調解下,父親決定先退一步,跟妻子再商量一下。
小凱則先去親戚家或者酒店借住,一切等志愿填報后再做打算。
其實歸根結底,還是家庭溝通教育的問題。
小凱憤怒于父母的嚴厲掌控,他十分羨慕別人開明慈愛的父母,渴望一次平等的談話。
而父母也無奈于兒子從來都不理解他們的苦心,總是跟他們“唱反調”。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矛盾的種子早就種下。
如果小凱和父母都不能用合適的方式去溝通問題,那么這場“拉鋸戰”就只會兩敗俱傷。
小結
如今比起灌輸大道理,這個家庭首先需要彌補關系、重建信任。
只有打心眼里相互認同了,才能有下一步的可能。
你認為,小凱的父母做得對嗎?
免責聲明:文章描述過程、圖片都來源于網絡,此文章旨在倡導社會正能量,無低俗等不良引導。如涉及版權或者人物侵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內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聯系后即刻刪除或作出更改。
本文內容信息來源:【新京報】【紅網】【千龍網】為提升文章可讀性,細節可能存在潤色,請理智閱讀,僅供參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