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在商場衛生間的隔音里,我的耳朵偶遇了一對母女。
女孩大概3、4歲,說話奶聲奶氣的,口中帶著一些著急:“媽媽,車車還在外面。”
媽媽溫和回應:“小車就在門口呢,沒事。”
女孩還是不安:“被拖跑……”
媽媽的回答依舊溫和:“不會有人拿走的,里面只是一些水果和菜。”
媽媽又補充道:“如果有,那就說明拿走的人,更需要小車里的東西。”
過一會兒,女孩應該是上完了廁所,聲音變得輕快起來:“我去門口看車車,媽媽。”
媽媽的聲音里帶上了一種溫和的堅定:“不用哦,寶寶不只可以自己一個去門口,你比小車更重要。”
小孩真好,這么小就有責任感,擔心家庭物資的照看。
媽媽真好,一句“你比車車更重要”,看得人心底暖暖的。
這樣的溝通真是讓人舒適呀,不緊張、不著急,沒有不耐煩,也沒有大聲和訓斥,真好。
這位媽媽的教育方式真是溫暖又智慧,小車可以丟,但孩子的安全感不能丟!
安全感,到底是何方神圣
我的普拉提老師,就是這樣溫和穩定的人。她姑娘上小學了,洗不干凈臉,她會一遍遍教,不會訓孩子。
我問她為什么不生氣,她說,“你看她就是那么小小的一個人兒,不必非得樣樣都做得好。”
瞬間撫平我了。
是啊,小孩做不好很正常。
有的媽媽想的是“怎么這么點小事都做不好”,有的媽媽則是“不必每一件事都做好”。
“你比小車更重要”,孩子感知到的,不僅僅是不去門口的指令,還有自身價值被媽媽穩穩托舉的確認。
傳遞給孩子的是:你的憂慮會被解答,你的感受會被傾聽,你自身存在的價值,遠高于任何身外之物。
對于孩子來說,安全感和愛,是他們成長中必不可少的養分。
有人問,安全感這種東西,看不見摸不著,到底是什么?
簡單來說,當孩子在有需要的時候,能得到父母的積極的回應。孩子不會擔心自己會不被愛,不用擔心自己被拋棄。
孩子始終相信自己是永遠被愛的,相信自己身后是有懷抱的。
這種力量,就是所謂的安全感。
想到幾年前,我家女兒才幼兒園中班左右,樓上樓下的小朋友來我們家玩,和我女兒說:她奶奶不喜歡她,不愛她。
我家女兒一邊玩玩具,一邊漫不經心的和她說:你的奶奶一定是愛你的,只是每個人表達愛的方式不同而已。
天啦,那一刻,我覺得我的女兒真的超級棒!
養出有安全感的孩子,把這2句話當成口頭禪
我有一次去吃飯的路上,看到一個大約兩三歲的小女孩在奔跑,她的媽媽在后面追。
突然女孩摔倒在地上,沒有哭,她的媽媽上前把她拎起來。
我以為會聽到責罵,但是她媽媽說:“哇,寶寶好棒啊!這次知道摔倒的時候用手撐著了。”
那一刻,我突然覺得,這樣的人才能夠生孩子、養孩子。
給足孩子安全感,除了父母營造良好的生活環境、給予陪伴、情緒溫和之外,還需要一些真誠的愛意表達。
想要養出一個內心有安全感的孩子,請把這2句話當成口頭禪。
第一句:我知道你現在很害怕,我曾經也害怕過,有爸爸媽媽在
記得女兒第一次學騎自行車的時候,因為害怕摔倒,總是要求我一直扶著自己車的后座。
“媽媽,你要扶著我……”
“媽媽在后面護著你呢!”
只有得到大人的確認和保證后,女兒的腳才敢離開地面,才敢往前蹬。
這是共情孩子的情緒,讓孩子知道,媽媽懂那種感受,從心里去接納。
這種“有人隨時接住自己”的感覺和“安心”,就是安全感,它給了孩子勇往直前的勇氣和自信。
第二句:有你這樣的孩子,我真的很幸福
我有一個朋友說:我和我爸媽的關系,一直都比較生硬,我們雙方都不太會表達愛。
其實,孩子所需要的安全感,就是兩個字:被愛。
記得看過這樣一句話:
請稱呼孩子為“我的寶貝”,并告訴他:“有你這樣的孩子,我真的好幸福。”
我想,這樣的真心話,對于傳遞愛,有著很重要的意義。
愛要大聲說出來,一句句愛的語言聚集在一起,要讓孩子感受到,讓孩子感受到溫暖和愛。
這是我經常給孩子們說的2句話,也是我小時候渴望聽的2句話。
即使我也當媽媽了,也從來沒有聽到過父母對我的肯定,也一度懷疑他們可能就是不愛我。
我們父母也總是掃興,什么高興的事情,跟他們一說,涼涼了,什么心情都沒有了,久而久之,話越來越少。
所以我把愛給了我的女兒,經常對她說這“2句話”,用愛養護她,也算是對自己的缺失的一種彌補!
愿我們心中都有愛,也都有愛的能力,給孩子足夠的安全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