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7月10日十點,華中農業大學園藝林學學院赴洛陽暑期實踐團中的四位成員在中共洛陽組誕生地紀念館參觀學習,并開展黨史追尋、文化問卷等相關調研活動。
1921年12月,游天洋、白眉珊等進步青年高舉馬克思主義火炬,在洛陽機務段建立起河南第一個黨組織“中共洛陽組”。它的成立,使河南工人階級有了明確的斗爭方向,更讓河南乃至中原地區的共產黨人追尋到了來時的路,真正成為各級黨組織和廣大職工干部探尋初心的紅色陣地。
陽光下,紀念館門前的黨徽熠熠閃爍。實踐團成員懷著肅穆和敬畏的心情,跟隨講解員的腳步,依次參觀了“黎明曙光 思想覺醒”“工運怒濤 隴海風暴”“初心啟航 燭照前行”“薪火相傳 鑄就輝煌”四個展廳。
實踐團成員合影留念(李鈺暉 攝)
站在復原的隴海鐵路罷工指揮部舊址前,仿佛能看到到百年前革命先輩在此激烈討論的場景,感受到百年不息的赤焰熱血。“這面墻上掛著的《工人周刊》原件,紙張已經發黃卷曲,但上面‘勞工神圣’四個字依然清晰有力。”園藝林學學院園林2302班鄧竣文不禁感慨道,“前輩們就是用這樣的刊物喚醒工友們的階級意識,信仰的力量實在令人震撼。”
展柜里一件滿是補丁的工人制服引起了實踐團成員的好奇。講解員介紹,這是當年罷工委員會負責人白眉珊穿過的衣服,衣服上的每一處補丁都在訴說著工人們的艱苦生活。但是,正是一群衣衫襤褸的工人,在黨的領導下迸發出了改天換地的力量。實踐團成員閱讀著先輩們親筆寫下的罷工宣言,觸摸著他們用過的簡陋工具,汲取著藏在這些文物中的“信仰的力量”,把紅色基因真正融入血脈。
實踐團成員參觀中共洛陽組誕生地紀念館(李鈺暉 攝)
在紀念館一樓的展廳,實踐團有幸遇見了來自洛陽鐵路局的黨員前輩,并展開了交流。這是青年黨員與黨員前輩之間一場關于信念、關于信仰的對話。前輩們目光溫和而有力,給實踐團成員講述了隴海鐵路大罷工的故事:當年的鐵路工人,每天工作16個小時,卻只能領到半袋面粉的工錢。1921年11月17日,洛陽機車廠洋人工頭無故開除工人引發罷工,李大釗派羅章龍指導,全線癱瘓迫使當局答應14條訴求并免職洋總管,罷工取得了勝利。1921年12月,游天洋和另外兩名鐵路工人一起面對黨旗宣誓,成立了河南第一個黨組織“中共洛陽組”。這是隴海鐵路工人大罷工的產物和結晶。
在東六展廳,有一張珍貴的照片。照片中,中共北方區委和勞動組合書記部專門組織隴海鐵路工人在鄭州為游天洋召開追悼會,并送上了“是綺瑰磊落之生,生當媲諸禹墨;為勞工運動而死,死有重于泰山”的挽聯。
實踐團成員參觀展廳 (李鈺暉 攝)
“以前覺得黨史很遙遠,今天才明白革命火種就在我們腳下燃燒。”園藝林學學院園藝2301班熊浩哲在聽完這段崢嶸歲月后感慨道。如今,洛陽地鐵已縱橫180公里,高鐵通達全國。有越來越多的后來者堅守初心,來到中共洛陽組紀念館重走紅色征程,通過重溫革命艱苦歲月,在信仰光芒的照耀下,踏上新的奮斗征程。
在研學途中,實踐團成員通過訪談和問卷報告的方式,調查了紀念館內工作人員和一些黨員前輩對洛陽的非遺文化與紅色文化的態度,發現大家對此頗為關注,并且已經在傳承與保護傳承方面做出了表率:通過沉浸式黨課等創新形式,積極推廣洛陽非遺與紅色文化,并且積極帶頭參與非遺技藝體驗和文化保護。
實踐團成員在采訪黨員前輩(張岑 攝)
中共洛陽組是中原大地的紅色地標,也是激勵青年建功新時代的精神動能之一。實踐團將站在新時代的起點上,以更加堅定的文化自信和歷史自覺,將這份沉甸甸的紅色基因融入國家發展的血脈,讓革命先輩的理想之光在新的時代綻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文字:李鈺暉
圖片:李鈺暉 張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