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消息網7月11日報道 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經濟新聞網6月11日刊發文章,題為《新加坡如何成為全球首個“人工藍區”:促進長壽與福祉的戰略舉措》,作者是弗朗西斯科·岡薩雷斯·托馬丁。文章摘編如下:
美國作家、長壽問題研究者丹·比特納將新加坡認定為全球第六個幸福感更高的“藍區”(居民壽命長,常出現百歲老人的地區——本網注)。
這個位于亞洲的城市國家成為歷史上第一個“人工藍區”,即通過具體的公共政策推動長壽和福祉,這與之前五個通過文化傳統自然形成的“藍區”截然不同。
丹·比特納將新加坡成為“藍區”評價為長壽研究新時代的開端。
據《財富》雜志報道,比特納在其新書中將新加坡定義為“藍區2.0:老齡化的新前沿”,強調了這個受印度、馬來西亞和中國文化影響的多元文化城市國家如何人為地創造了其他社會經過數百甚至上千年自然形成的條件。
比特納對新加坡的研究始于2005年,當時他為《國家地理》雜志撰寫了一篇關于幸福的封面文章,“除了生活滿意度高之外,他們還擁有最長壽、最健康的人口”。
與意大利撒丁島、加利福尼亞洛馬林達、希臘伊卡里亞島、日本沖繩和哥斯達黎加尼科亞這五大傳統“藍區”不同,新加坡的地位是隨著時間推移、有意識實施變化的結果,而五大傳統“藍區”的長壽指標則來源于多年的歷史、文化和傳統。
從意大利的撒丁島被指定為世界上第一個“藍區”以來,比特納就一直致力于尋找其他具有類似統計數據和社區的城市。
截至2009年被認定的世界五大“藍區”有著共同的特點:傳統飲食、天然的身體活動、牢固的社會關系以及明確的生活目標,這些元素經過幾代人的時間自然地發展演變。
新加坡則代表了一種完全不同的范例。“這是一個被設計出來的‘藍區’。”比特納說。
比特納指出,“新加坡顯然已經取得了我們想要的結果”,也就是健康數據、城市景觀以及使這個島嶼成為健康和幸福典范的政策激勵措施。
·交通系統
新加坡的交通系統是其作為“人工藍區”取得成功的根本支柱之一。
以行人為中心的信號燈覆蓋了整座城市,營造出安全的步行環境。據《財富》雜志報道,新加坡對汽車和汽油征稅,并將稅收投入到一個強大的地鐵系統中,使得所有人的居住地點距離地鐵站不超過366米。
“道路上行人具有優先通行權。”比特納說。這種政策使得居民每天在不知不覺中行走1萬到2萬步。
除了公共交通環境效益外,人們通過步行和使用公共交通工具,將體育鍛煉和社交融入到日常生活中。
城市設計積極促進天然的鍛煉方式,人們不需要到健身房獲得會員資格或者給自己制定鍛煉計劃。
·健康飲食
新加坡的食品政策給比特納留下了特別深刻的印象。政府對健康食品進行補貼,鼓勵人們購買富含營養的全谷物產品,而不是高度加工食品。
新加坡政府對在該國售賣的飲料中的含糖量作出明確規定,并在糖、脂肪和鈉含量低的產品上添加健康食品標簽。
·對抗孤獨
新加坡的城市建筑是對抗孤獨的解藥。孤獨是影響長壽的最不利因素之一。
比特納指出,“孤獨在很大程度上是環境的產物。如果你住在郊區的偏僻小巷里,尤其是如果你不喜歡你的鄰居,你就不太可能遇到與人交談的機會”。
新加坡居民大都居住在能夠體現人口多樣性的高層建筑中,使得居民能在附近的餐飲排檔、市場和戶外活動空間相聚交談。
“大家在吃飯時共享一張桌子,可以與攤主、身邊的人互動,遇到老朋友或結交新朋友的可能性大幅增加。”比特納說。
·代際項目
代際項目是新加坡的另一項關鍵創新。比特納認為,“正在老去的父母是智慧,他們是農業和烹飪知識的源泉,而我們卻簡單地把這種知識儲存在養老院里。在新加坡,得益于一些明智的政策,人們可以很好地利用這些儲備”。
比如2018年新加坡開發的一個名為“海軍部村莊”的社區綜合體,旨在將老年人與自然和不同年齡的人聯系起來。這里設有室內公園、表演中心、美食廣場、公寓和醫療中心。在這里能同時找到老年護理和學前教育服務。
這一社區綜合體促進了代際自然互動,在保留傳統知識的同時,為老年人提供了活力和年輕的視角。(編譯/王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