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ChatGPT敲開教育界的大門,數智化浪潮早已不是“選擇題”,而是高校的“生存題”。傳統課堂里的粉筆灰還沒落定,AI教案已經生成了個性化學習路徑;圖書館的閉架借閱剛熟悉流程,智慧樞紐已經聯通了全球學術資源。這波變革里,守舊者在課件里翻找十年前的案例,而敏銳者早已讓機器人實驗室成了學生的第二課堂。
數智化不只是換幾塊智能黑板,而是從根上改寫游戲規則——教什么、怎么教、培養什么樣的人,都得重新校準。對高校來說,這不是錦上添花的裝飾,而是能否跟上時代腳步的“必答題”:要么在AI賦能中重構競爭力,要么在浪潮里被甩在身后。
在這場轉型中,2005年誕生的廣州新華學院,用實打實的動作給出了自己的答案。作為一所扎根粵港澳大灣區的應用型本科院校,它成立20年來已輸送6萬余名人才,如今在校生超2.5萬人,在數智化浪潮里,這所“05后”高校的轉身格外利落。
最顯眼的是教育理念的“換擋提速”。校長王庭槐在思政課上反復強調,AI時代光會做題不夠,得會提問、敢批判、懂協作、能創新。學校甚至專門推廣CRISPE提問法,教學生怎么跟AI精準對話——畢竟在信息爆炸的今天,從海量數據里拎出有價值的問題,比死記硬背更重要。更實在的是,學校不回避AI的“坑”,明確提醒學生警惕AI“幻覺”,教大家追本溯源、多平臺比對信息,這種清醒的態度,在沉迷技術狂歡的當下更加難得。
專業設置更是踩準了數智化的鼓點。目前新華已建起9個產業學院,個個都是“實戰派”。比如跟科大訊飛合辦的機器人與AI產業學院,今年直接招150人,專攻人工智能、大模型開發這些前沿方向;跟華為剛簽的人工智能產業學院,也瞄準了智能語音、圖像處理等硬技術。連財務專業都玩出了新花樣,智能財務產業學院的學生,通過畢馬威的筆試面試就能進特色班,大三直接去企業上課、實習,考核優秀還能拿到畢馬威的人才優待,這波操作把“學的用得上”焊死了。
教學里的“智能buff”也不少。教室里的智慧黑板可不是擺設,老師寫板書能實時同步到主屏,講課內容自動錄成視頻,連語音都能轉成文字存檔;學生則能收到AI生成的學情分析,哪塊知識點薄弱一目了然,學習方案跟著調整。
實驗室更是“科技感拉滿”,FabLab實驗室里能搗鼓自動駕駛智能車,學生自己組裝的車還裝了激光雷達和高精度傳感器,邊玩邊學的模式,比課本有趣多了。剛啟用的東莞校區新圖書館更絕,7.2萬平方米的空間里,3510個閱覽座大多靠窗,不僅能裝下240萬冊書,還能通過遠程系統跟廣州校區聯動,小組討論、跨校區上課都不成問題,真正成了“四通八達的智慧樞紐”。
人才培養上,“校企聯手”是核心打法。產業學院搞“雙師協同”,企業工程師和學校老師一起備課,像科大訊飛的產業學院,企業直接承擔三分之二的課時,學生大三大四就能扎進企業項目里。這種“2+2”培養模式——前兩年打基礎,后兩年猛練實戰,正好呼應了學校的“三早”理念:早規劃、早實踐、早接觸社會。畢業設計也不搞虛的,雙師指導著解決企業真問題,畢業時自然能快速上手工作。
就業這塊,產業學院的學生相當于自帶“綠色通道”。科大訊飛的學生能進企業人才庫,畢馬威合作班有優先錄用機會,華為合辦的學院剛招生就被不少考生盯上,畢竟這種“上學即接軌行業”的模式,確實能給就業加不少分。
廣州新華學院,這所“05后”民辦高校,沒走傳統民辦院校的老路,而是在數智化浪潮里,靠著跟企業深度綁定、把AI融進教學細節、死磕“學用結合”,實實在在走出了自己的特色。對想在應用型領域扎根、想離產業前沿近一點的學生來說,這樣的“成長土壤”,或許剛剛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