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一輪科技革命浪潮席卷下,人工智能(AI)正改變著產業格局,也改變著人們的生活方式和思考模式,人工智能與傳統文化結合等相關話題引發了社會關注。
7月9日,第十一屆尼山世界文明論壇在山東曲阜開幕。在論壇上,圍繞人工智能與文化包容、人工智能倫理等話題,與會者分享了自己的觀點。
人工智能推動人類文明發展進程
回顧人類歷史發展的長河,多次技術革命的出現,例如印刷術、現代通信技術、互聯網,以及今天的人工智能技術,對人類社會的發展發揮了轉折性的作用。
愛爾蘭都柏林大學愛爾蘭中國研究院院長王黎明對經濟觀察報記者表示,追溯人工智能的發展,實際來自20世紀40年代的一篇文章,那篇文章提到,通過人的神經網絡來建構人工智能。之后,學者們紛紛投入研究,但人工智能并未走入尋常百姓家,直到2017年,大語言模型架構問題成功解決,人工智能才逐漸被熱議。
“人工智能正以不可阻擋的速度影響著整個人類的生活生產,乃至人類文明的各種維度?!蓖趵杳髡f。
王黎明從“語言”的角度闡釋,他表示:“人工智能發展至今,語言是科技進步的核心要素之一。語言不僅是一個交流工具。如果我們將語言工具化,或許我們很快就會被AI取代。就不同的語言來說,人工智能之爭也是語言之爭,不同語言在人工智能方面的應用是不同的,效果也是不同的。如果將語言當作一個重要要素,那么不同語言對人們腦功能、思維模式的訓練都有所不同。中文是具備特色競爭力的,因為漢字本身就如一幅圖畫。我們的語言從象形文字沿用至今,對人們的審美、對視覺思維的培養都有重要意義?!?/p>
北京外國語大學國際中國文化研究院院長高金萍認為,包括人工智能在內的數字技術的誕生對未來的新文明觀的形成具有正向推動性的作用。數字技術帶來巨大的傳播空間,給人們帶來了巨大的傳播便利。
高金萍認為,數字技術的傳播價值始終來自人類的現實世界。早在人類社會出發的時候,東西方都形成了璀璨的文明,中國有偉大的孔子,西方有蘇格拉底、亞里士多德等,文明創造了之后,人們不斷對文明進行回顧,努力結合時代的發展,結合新的技術發展對文明進行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人工智能的人文倫理問題仍待解決
“技術的發展的確帶來了很多新問題?!备呓鹌急硎荆夹g的變革,帶來傳播秩序的變革,但也出現了涵蓋AI幻覺、虛假信息、虛假數據等方面的問題,當前很多學者都在研究技術與價值、倫理對齊的問題,即能否將現實世界的倫理與數字世界的問題對齊,非常值得我們思考。
王黎明也表示,當下人工智能仍然面臨風險控制等問題。
國際儒學聯合會副會長、孔子研究院特聘研究員牛喜平表示,人工智能的出現給很多人帶來心理壓力。人工智能主體性的問題,也十分值得討論。人是有主體性的,那么AI究竟有沒有主體性?例如,人工智能生成“文明間的包容與互助”這個詞匯,必須依靠概率統計,而人是不需要的。從某種意義上看,AI未來不具備主體性,而人具備主體性才能從AI壓力中解脫出來。
韓國崇實大學副校長、中國語文論譯學會會長鄭鎮椌表示,2022年秋季,人工智能領域迎來了對話型AI的轉折點??萍嫉陌l展雖然為人類帶來從勞動中解放的可能性,但AI取代人類角色的趨勢,也可能引發關于“人是否仍有存在必要”的生存危機。在人性邊界逐漸模糊的現實中,《論語》以“仁義禮智”等本真價值為中心,提出倫理反思的思想框架,成為科技社會中重要的人文學應對資源。
(作者 劉穎)
免責聲明:本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供參考、交流,不構成任何建議。
劉穎
經濟觀察報金融市場新聞中心記者,關注銀行、消費金融、平臺金融、AMC、融資租賃、擔保等領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