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年前那張奧數競賽合照,現在看像張"神仙通訊錄"。
六個穿著校服的少年站成一排,最不起眼的韋東奕后來成了北大教授,被網友捧為"韋神"。
可別以為只有他厲害 —— 當年能跟韋神同場競技的,個個都是 "人形計算器"。17年過去,有人棄數學改玩哲學,有人從哈佛博士變華爾街新貴,最絕的是那個女生,哈佛畢業后直接 "消失",活得比韋神還神秘。
韋東奕的人生像道證明題,從17歲滿分拿金牌,到34歲在北大講臺上寫滿黑板公式,變量只有 "數學"。
他開4秒短視頻賬號,粉絲追著喊 "保佑高考數學",他卻對著鏡頭寫微分方程,評論區笑成一片:"韋神的流量密碼,是我們看不懂的符號。"
但隊友陳卓不一樣,她把人生過成了多選題。作為當年唯一的女生,她在奧數隊就敢跟男生打賭解難題,輸了罰抄公式一百遍。
北大畢業后直奔哈佛,2016 年回國開講座時還說 "數學是最好的游戲",轉頭就沒了消息。
網友扒出她在麻省理工當研究員,研究的是"用數學模型預測金融危機"—— 這哪是玩數學,分明是用公式跟華爾街較勁。
更野的是牟曉生,這位奧數二代(父親是奧數老師)從小拿獎拿到手軟,卻在哈佛讀博時突然轉專業學經濟。理由很簡單:"解數學題只能說服自己,搞經濟能說服世界。"
現在他在華爾街做量化分析,用當年解奧數題的思路炒股票,去年還在采訪里凡爾賽:"用數學模型預判市場,比拿金牌容易。"
有人留北大當 "韋神同事",有人在美國當教授。
張瑞祥當年,是僅次于韋神的 "千年老二",卻比韋神多了項技能 —— 能在晚會上唱《青花瓷》,還會寫打油詩調侃奧數題。
這位北大才子畢業后去了加州大學,現在是數學系助理教授,學生評價他:"講微積分像說相聲,復雜公式能編成 rap。"
張成則成了韋神的"北大同事",只不過他的課堂更混搭——左手寫數學公式,右手講哲學典故。
學生拍的視頻里,他在黑板上推導完黎曼猜想,突然話鋒一轉:"這定理像不像莊子說的道在螻蟻?"
網友笑稱:"別人跨界是跳槽,他是把數學和哲學焊在了一起。"
最神秘的是吳天琦,當年拿銀牌時被媒體稱為"浙江小諸葛",嘉興一中的校史里還掛著他的照片。可從清華畢業后,他像人間蒸發——LinkedIn 查無此人,學術期刊沒他名字,連同學聚會都從沒露過面。
有人說他去了硅谷搞AI,有人猜他回嘉興開了奧數班,網友調侃:"能從韋神朋友圈消失,這才是大神。"
牟曉生轉專業時,父親氣得摔了他的奧數獎杯:"學經濟能有哥德巴赫猜想難?"現在他用數學模型做空特斯拉,賺的錢能買一屋子獎杯。他在博客里寫:"當年解不出的題,現在用在股市里,挺有意思。"
張成跨界教哲學,被網友罵 "浪費天賦",他卻在課堂上懟回去:"數學講邏輯,哲學講意義,你們覺得哪個更重要?"
學生投票顯示,他的"數學哲學課" 搶課難度堪比韋神的專業課——畢竟能把康德和微積分講成CP的,全北大就他一個。
就連最"普通"的張瑞祥,也在美國玩出了新花樣。
作為加州大學助理教授,他開了門"數學相聲課",用公式推導相聲里的包袱邏輯,還在TED演講時表演"用微積分說繞口令"。網友笑:"這哪是教授,分明是被數學耽誤的喜劇人。"
比韋神更炸的,是他們敢 "不做天才"。
17年前的奧數考場,他們都被貼上"天才"標簽;17年后,有人還在解數學題,有人早就撕了標簽。韋神用一生證明"專注有多可怕",隊友們則用選擇證明 "人生不是單選題"。
有人說,牟曉生"背叛數學",可他用經濟模型幫非洲建了三座學校;有人罵張成 "不務正業",可他的課讓更多人愛上了數學。
就像網友說的:"韋神是天上的星,隊友們是地上的燈 —— 都在發光,只是照亮的地方不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