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訪非遺
避暑清涼行
奔赴三江的夏日詩意
邂逅25℃的夏天
當 "深度旅行" 成新風尚,藏著千年文脈的 "非遺小城" 正走進大眾視野。美團旅行數據顯示,2025年,傳統節日(尤其是春節)期間“非遺體驗”搜索量同比暴漲295%。
柳州三江的三天兩夜,讓這串數字化作了觸手可及的非遺溫度——從大眾點評 "必住榜" 上的三江萬怡酒店出發,一場與侗族非遺的深度相擁就此展開。
- 柳州三江 -
酒店里的非遺初見:
榫卯會 “說話”
駕車駛過風雨橋,三江萬怡酒店像一座侗寨靜靜矗立。前臺背景墻近看是 "馬賽克",走遠看后才發現是風雨橋圖案;大堂吊頂的榫卯結構嚴絲合縫,不見一顆鐵釘——這是2006年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侗族木構建筑,用穿斗式結構訴說著千年智慧。
客房里,窗臺擺著本地冷泡茶和當季水果,宣紙歡迎卡上酒店總經理的手寫字藏著真誠。隨處可見的簸箕農民畫(2012年被列入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色彩鮮艷,迎賓員服飾上的侗族刺繡(2011年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質樸純粹。這座 "必住榜" 酒店從不是歇腳地,而是解鎖三江非遺的一把鑰匙。
下午茶時光:
在簸箕上畫侗族生活
七月陽光穿過大堂榫卯木梁,投下細碎光影。穿藍布衫的服務員說,這復刻了侗寨鼓樓結構——"老祖宗的手藝,木頭自己能 ' 站穩 '"。
下午茶藏著驚喜:荷花酥用新鮮花瓣裹本地糯米炸制,香飄滿口;更妙的是簸箕農民畫體驗。這門 "大山浮世繪"多畫侗族插秧、對歌日常,竹編簸箕的凹凸紋路讓顏料總 "亂跑"。吳凡宇(三江侗畫館創始人)認真地指導游客:"順著竹紋畫,像走路繞著山拐。" 原來畫筆游走間,藏著侗族與自然相處的哲學。
深夜歌聲里:
侗族大歌的千年回響
夜幕降臨,侗鄉鳥巢的《坐妹》實景演出開場。數百名演員的合唱不用麥克風,多聲部自然交織,像山風穿竹林——這是2009年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的侗族大歌。
"阿哥!"
" 哎!"
"阿妹!"
" 哎!"
全場游客跟著對唱,歡笑聲混著歌聲漫過夜空。月光下,鳥巢的榫卯屋頂似在隨歌聲輕搖。離場時,游客與演員共舞,才懂非遺從不是博物館里的老物件,而是代代相傳的鮮活聲息。
程陽八寨:
刺繡與百家宴里的煙火
第二天走進程陽八寨,侗族刺繡傳承人韋清花指尖翻飛,不多一會兒她用彩線在土布上繡出鳳凰。"針腳要像山藤纏樹",她教繡蝴蝶,我十針就亂了章法——原來看似“簡單”的非遺刺繡圖畫,需要數年功底才可能在短時間內完成。
程陽八寨里的建筑多為榫卯結構,混合現代風格,迷路也不怕,因為村民總會熱心指路。
鼓樓前的百家宴最是熱鬧:長桌擺滿酸肉、蕨菜釀、酸湯魚。侗族婦人先唱 "春種秋收" 侗戲,臺下老少皆歡,游客們更是拍手稱快。
酒過三巡,"高山流水" 開場:十幾位婦女舉竹筒連成酒簾,歌聲起時米酒 "嘩啦啦" 入喉。"歌不停,酒不停!"
篝火晚會與村民同舞,聽全寨人喊 “呀嗬”,突然懂了 “吃百家宴,連百家心” 的意思——所謂團圓,不就是你嘗我的菜,我喝你的酒,把日子過成一團熱熱鬧鬧的煙火嗎?
從住店到懂城:
酒店成了非遺中轉站
"以前客人住一晚就走,現在留三天學刺繡、畫農民畫。" 司機師傅的話,在酒店早餐區得到印證:有人拍油茶制作,有人問茶廠地址。大家都想體驗這座“非遺小城”更多故事。
這家 “必住榜” 上榜酒店,早把自己變成了非遺的 “中轉站”。客房的茶點用本地茶籽油做的,早餐區專門設了 “侗族美食角”,連大堂的擺件都是侗繡和農民畫。
酒店總經理徐博文說:“我們跟村寨合作,讓田里的竹筍、山上的茶葉,幾小時就到餐桌;還請了茶農來教客人炒茶,繡娘來教刺繡,就是想讓客人知道,住在這里,不只是睡覺,是住進了三江人的日子里。”
鏈接廣大用戶和非遺小城上榜酒店,同時推出線上線下“非遺試睡官”等活動,基于用戶真實數據評選的“必住榜”,正在進一步幫助小城地方文旅破解旅行信息生態薄弱難題,以“旅宿場景”為支點,撬動小城文旅消費提質擴容、非遺特色文化出圈。
原來非遺從不是高高在上的古董,而是藏在建筑里的智慧,是歌聲里的情感,是食物里的煙火,是一代又一代人把日子過成詩的認真。而在三江,連住的酒店都成了這“認真”的一部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