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印歐語系的日耳曼語族、斯拉夫語族到漢藏語系,跨越多種語言體系的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文學院副教授馮麗娟深耕語言學與應用語言學領域,憑借扎實的專業素養與生動的教學方法獲得學子們的好評。她主講的課程“現代漢語”(一、二)獲評“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她在首屆中國社會科學院教育教學獎評選中被評為“青年教學名師”。
與學生共同探尋語言魅力
馮麗娟常以“語言棱鏡”作喻:“每掌握一門新語言,就像在認知光譜中增添一道折射面,原本單一的理論概念從而呈現出多維的立體圖景?!?/p>
在教學實踐中,馮麗娟在課堂上發起“語法病理診斷”。例如,通過留學生的偏誤“我見面了老師”這句話,讓學生對比英語“meet”與漢語離合詞“見面”的句法差異,進而探討為何英語及物動詞直譯成漢語會“水土不服”。隨著討論的深入,學生自主提煉出漢語“動賓短語去及物化”的規律——“見面”作為自含受事的離合詞,須通過介詞引入對象(“和老師見面”)或拆解結構(“見了老師一面”)。
在理論研究中,多語種能力賦予她穿透性的學術洞察力。在分析漢語語法特性時,馮麗娟通過俄語“красивая девушка”、英語“pretty girl”與漢語“漂亮的女孩”的對比,生動揭示了三種語言在形容詞修飾名詞時的類型學差異。這一案例不僅展現了語言形式背后的認知邏輯,更映射出印歐語系與漢藏語系深層語法的不同特征。“真正理解語言共性,恰恰要從差異性中尋找鑰匙?!彼谡n堂筆記中如此寫道。
針對漢語言文學系學生文學修養高、有文藝偏好的特點,馮麗娟在“現代漢語”這門語言學課程中注意強化邏輯性與思辨性,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她鼓勵學生在語言規律的學習中不斷尋找“例外”,激發課堂活躍度,幫助大一新生快速找到語言學學習的“感覺”。她還將跨學科視角融入“現代漢語”課程中,通過大量例子告訴學生語言學在新時代的作用,將對語言學社會價值的深度認同融入課堂中。她認為,通過這樣的課程,每一位本科生都能感受到學習語言學的人生意義和社會價值,體會到“我能做什么,我要做什么”,從而遠離迷茫,建立專業自信。
想方設法激發課堂活力
馮麗娟遵循“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論,關注的重點實現了從“教師怎么教”到“學生怎么學”的轉變。她的課堂教學體系深深植根于社會文化理論與翻轉課堂理念,同時創造性融合第二語言教學法精髓,形成“三維聯動”教學模式。
社會文化理論框架下,她通過“搭架子”策略構建師生互動網絡:課前依托雨課堂發布課件與預習任務,激活學生認知起點;課中采用“提問鏈”逐層推進——從基礎語法概念辨析到漢英對比探究,幫助學生跨越“最近發展區”;課后以小組協作任務深化知識遷移。這種“腳手架”式的支持貫穿學習全程,使抽象的語言學理論具象為可操作的認知工具。
翻轉課堂理念則體現為“雙線驅動”設計:線上,雨課堂的語法診斷測試實時捕捉錯誤趨勢,為課堂靶向教學提供數據支撐;線下,20分鐘學生主導的語法專題報告,促使知識傳授向能力建構轉型。在第二語言教學法移植創新方面,她改變傳統“填鴨式”的教學方法,將聽說法、咨詢法、交際法等教學方法創造性地改造并應用到語言學課堂。讓學生通過角色扮演、相聲小品表演、新聞播報等各種形式激活深層語法認知。
“備課不僅是準備教學內容,還需要備學生、備教法。”上課前,除了熟悉教案,馮麗娟還會將每個學生的名字和形象“對上號”,以便上課時隨時關注他們的狀態,及時調整教學進度和方法。
馮麗娟也十分重視思政教學。在講解文字時,她會講述漢字的發展歷史以及中國人學習漢字的大腦加工過程,增強學生的文化自豪感。
談到科研與教學的關系,馮麗娟有自己的理解。她十分注重分層次教學,面對本科一、二年級學生,她會在給學生打好基礎的前提下,及時融入科研前沿的理念與成果,為學生搭建完善的知識圖譜。在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本碩博一體化培養的大背景下,馮麗娟認為更適合分階段地將科研轉化帶入課堂,啟發學生更早走上科研之路。
始終懷揣教育熱忱
因懷著對教學的熱愛,馮麗娟在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這片沃土上深耕多年。當被問及成長經歷時,馮麗娟笑著說:“文學院原院長張伯江對我的教學科研影響很大,因為是團隊授課,我們長時間在一起備課討論,他對教學的熱忱和堅守讓我很受觸動。”在“院所結合、共建共管”的背景下,馮麗娟和張伯江從2017年開始合作講授“現代漢語”這門課程,如今已經講授了8輪。他們堅持將理論語言學的高度轉化為三尺講臺的溫度,將學術星火播撒在青衿心田。
作為一位青年教師,馮麗娟積極主動運用現代教學技術?!凹夹g一定是要融入課堂的,也一定會讓學習過程變得更高效?!彼J為,盡管人工智能等技術還有不完善之處,但仍然可以為人們所用。馮麗娟之前一直想創建自己的課程網頁,用于存儲和實時更新課程資料,以便學生更便捷、系統地獲得學習資料,雨課堂幫她實現了這個小愿望。
談及未來展望,馮麗娟表示:“我希望自己能始終保持初心,懷揣給學生上課的熱情,與學生們保持密切互動,永葆對講臺的熱愛?!?/p>
“大學這四年啊,就像春天播種子,先把根扎穩了,枝葉自然會舒展。圖書館要常去,林蔭道也要多走走;該用功時別懈怠,該賞景時也別錯失了春光?!?這是馮麗娟對學生的殷切囑托,也是她教育理念的溫柔彰顯。
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供稿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
責任編輯:王春燕
新媒體編輯:曾煜婷
如需交流可聯系我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