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天就能分勝負,中印“科技較量”像開掛,誰才是贏家?是不是有點嚇人?
印度著名軍事專家普拉文·索尼前兩年在新德里一場防務會上突然爆出一個“10天論”:說印度真跟中國打,最多頂10天,拉達克和藏南就成中國人的地盤了。
他還不怕大家噴,直接舉例:這節奏像極了1991年美軍打伊拉克,高科技一開,上來就是碾壓,“沒脾氣”這詞兒基本可以送給印度了。
說到這兒,不免有兄弟要問:難道印度130多萬兵力,就這么拉胯?偏偏,有些陣仗可不是人海戰術能撐起來的。
咱們隨便扒拉一下最近幾年中印邊境小摩擦——2020年加勒萬河谷的那次沖突,兩邊都有人犧牲,氣氛當場緊張得像考試前一晚上還沒背完書。說到底,這種對抗其實全靠“硬茬”技術支撐。
普拉文這哥們分析得很細,他直接狠狠比了一把高科技:“中國現在玩AI、無人機、自動武器,可不像咱印度現在這個作業本,還是人工謄抄呢!”他提中國的殲-20,隱形空霸,能把印度的蘇-30、陣風追著打。
還有無人機蜂群,一波沖過去,印度防空系統等于擺設。再有后勤,說白了,中國邊境鐵路公路修得像毛細血管,物資嗖嗖送一線,印度這邊好多地方還得靠騾子馱東西,“物流煩惱”分分鐘出現。
這里插一個有意思的小插曲,聽說中國自家搞出來的“守望者”無人車,能自己跑山找目標,還識別敵友開火。
印度現在自己造的無人機“魯斯塔姆”,折騰十多年還沒能量產,全靠美以進口,美國的“捕食者”買了幾個,數量少得可憐。
這對比,要用一句家常話——“一個是小廚剛開始學油鍋,一個已經在底下開連鎖快餐店了。”
再瞄一下財大氣粗的對比:2023年,印度國防預算730億美元,聽起來不少,但中國那邊早已飆到2000多億美元,大頭砸進科研和新裝備。
印度一堆采購案,不僅拖拖拉拉,還經常掉鏈子,比如“光輝”戰機,折騰半輩子,性能還跑不過人家的老戰雞。
索尼也拿這個做反面教材,說現在不是攢兵做寶貝的時代了,人多未必能保命,關鍵還得看技術誰硬。
說到“指揮”,大家都有段子:印度三軍有時各干各的,統一行動總是掉隊;中國中央軍委一通電話,全線調動,節奏快得讓人懷疑是不是在趕集。
另外,中方網絡戰、電子戰配套齊刷刷,印方一路容易被“斷線”;一旦真開打,隊伍聯絡不上頭,前線士兵估計像打麻將沒帶錢,“一屁股坐那兒等翻牌”。
如果掰開講新戰爭模式,索尼說,中印一旦動真格,肯定不是1962那種“扔石頭、拼刺刀”的畫風,現在誰秒軟誰——得看多域作戰,全方位“燉一鍋”,地面、空中、網絡電磁場一起攤,就像火鍋涮菜,你還沒找到筷子,人家肉片就熟好了。
他掏心窩話中國打法快狠準,也許真不用42天像老美打伊拉克,10天足夠,“閃電局”一開打,印度估計連談判桌都懶得鋪。
但索尼提了句“攻心術”——印度別總想硬杠,不妨轉身跟中國、巴基斯坦一起搞好點鄰居關系。
可想而知,他這一句在印度政壇里招來了滿屋子的“強硬派怒吼”,但他覺得“認清現實”總比自嗨強。
對中印來說,這種科技代差,其實就像你買了最新款手機,對方還在用翻蓋機。一味靠人數旋轉跳躍,很可能在現代智能戰爭面前,一碰就碎。
印方要趕技術,不能再撒錢買舊貨。可是技術不是煮方便面,燒一壺水三分鐘就行,起碼要投錢、招人才、研發走流程……這時候要問一句,“10天內贏,‘老鄰居’會真動手嗎?”還是說,這種較勁,更像是一比到底的“軍備大胃王比賽”?
您有什么想說的嗎?歡迎評論區里面留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