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飯后,我順著洱海北路的人行道散步。經過興盛大橋后,浩淼的水面映入眼簾:經過幾天連陰雨的澆淋,蒼山“吃飽喝足”了雨水,給十八溪提供了充沛的水源,仿佛十八匹奔流不息的白絹流進洱海。沿岸的柳樹林浸在水中,給洱海系上了一條綠絲巾。放眼望去,洱海以壯美的姿態呈現在眼前。
誠然,來海邊散步的人多。在我前面的一對情侶,也許是外地游客,第一次見洱海的緣故,走幾步就停下來用手機拍照。我繞洱海走,經過一片草地,從全民健身廣場的南端走向北端,登上木走廊。洱海月濕地是采取退塘還湖、退耕還林、退房還濕地的方式修復的,是人工濕地聯合自然濕地進行污水處理的典范,也是人們觀賞水鳥、水生植物,親近洱海,觀賞洱海月的地方。
天黑了下來,不過在周邊燈光的輝映下,走廊及池塘里的景物卻看得清楚。走廊曲里拐彎,隔一段有洱海水生植物和鳥類的標注牌,但模糊看不清,我也不刻意用手機照亮認讀,我興趣集中在“海上生明月”的詩情畫意上。
走完了廊道,下面有一條路,通向刻有“洱海月”的大石頭旁。這是觀賞洱海月最佳的位置,也是情人們表白“心心相印”的浪漫之地。平時這塊不大的地方,有月亮的夜晚,一對對情人攜手觀看洱海月,有那“明月照我心”“我心似明月”意趣的生發。洱海月成就美好,也創造著美好。
走下廊道,通向洱海月的那片地被水淹了,那塊石頭卻堅貞不屈地挺立在水中。那對路上拍照的青年男女脫鞋涉水,讓岸邊的人幫忙拍照。有了第一對戀人的示范,也就有第二第三的緊跟……我不敢涉水,看了一會,折返廊道。今天是月中,明月升起的夜晚。但連日的雨水,東邊的天際被一層陰云遮蔽,灰蒙蒙一片,洱海水也一片白蒙蒙的,但廊道上的人還真不少呢。
“喔,喔喔,”幾只白鷺鳴叫,朝著茫茫的海面飛去。白鷺的叫聲,好似將陰沉的天劃開了一道口子,籠罩的陰云像布幕一樣向兩邊拉開,天際間顯露出一塊淡白的空隙,空隙面積逐漸擴大。慢慢地遮蓋山巒的幔帳褪了去,山巒背后展露出一片潔白,這片潔白的月跡,返照洱海,一匹白絹鋪展在洱海上,生發碎銀似的光彩。
一簇扇形的亮光從筆架山升起。陰云散了,一抹青天呈現。東邊的山明晰了,東邊的海面明顯了,西邊的背景由黑轉為灰白。海東的山靜默地排列,山脊之上展示出了一片青天。青天上的光由白轉亮,而且形成東邊的海面銀光閃爍,西邊的海面仍是白蒙蒙的一片。這時,山脊背后綻放出了一簇耀眼的光芒,在那片耀眼的光彩中,月亮露出光潔的小半邊臉兒。小半臉兒緊貼山脊緩緩上升,似少女般由含羞轉為矜持,由矜持轉為笑逐顏開——一躍而登上了山脊,順利地完成了自我圓滿,于無聲處展示出光輝燦爛的壯麗景象——一統天地白。
“洱海月!洱海月!”廊道上熱鬧起來。一陣喧囂后,人們進入觀賞的狀態,不再講話。用心看銀波托舉的月亮緩慢升空,普照大地的嫻靜端莊;用心看月光照耀下的洱海平滑、明亮如鏡的秀外慧中;用心看白鷺時而俯沖時而升空的喜不自勝;用心看環繞洱海萬家燈火的絢麗多彩;用心看海天齊輝,互相映襯的和諧圓滿……大家將心胸袒露給洱海月,讓圣潔的光拂去污濁。
“月亮出來亮汪汪亮汪汪,想起我的阿哥在深山;哥像月亮天上走天上走,哥啊哥啊哥啊!山下小河淌水清悠悠……”歌聲突然唱響,引起了小小的騷動,波光閃閃的排浪似少女般手牽手向岸邊涌來,配合著抒情的唱腔,“嘩啦啦”伴唱。洱海水原本是由深山淌下來的,她懷念深山,因歌而動情,情不自禁伴唱,給洱海月助力,美妙之極!
作者:尹祖澤(作者系云南省作協會員)
轉載請注明來源《民族時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