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日報記者 黃紅芳
7月6日清晨,南京康尼機電股份有限公司噴漆車間里,一排排電腦屏幕閃爍著藍光。今年剛入職的南京工程學院應屆畢業生丁濤,沒有像傳統噴漆工那樣手持噴槍,而是通過調控自動化系統完成軌道車輛門系統的噴涂作業。“未來我要優化工業機器人程序,參與設計新設備。”丁濤對未來發展有著清晰規劃。
這兩年,南京重點發展的智能制造、機器人產業、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智能電網等產業蓬勃發展。2024年,當地工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總產值占工業總產值比重約42%。由新產業催生的新職業,不僅提供更具競爭力的薪資,也為年輕人搭建與產業變革同頻共振的成長平臺。
傳統制造誕生“新飯碗”
康尼機電工業機器人操作員張夢路的職業經歷頗具代表性。2019年,她從安徽工程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畢業,剛入職時面對的還是一片火花飛濺的手工焊接車間。6年來,她親身參與并見證了車間的智能化轉型:焊接車間智能激光焊接技術改造,優化機器人工裝與送料機構,將城際干線平臺門板的焊接方式從手工氬弧焊改為機器人MIG焊接,每年可為公司降低成本3000多萬元。
“公司鼓勵員工技術創新,新工藝、自動化研究貫穿我的職業生涯。”如今,張夢路的年薪20萬元,遠高于行業平均水平。盯著焊工車間的電腦屏幕,她感慨道:“我們不再是被動適應崗位,而是參與定義未來的工作方式!”
“在現代化車間內,年輕人的舞臺很大。”康尼機電工程部負責人許慈表示,隨著智能制造普及,車間工人和管理人員的界限正在模糊,需要員工不斷學習新技術新技能。南京市政府對新職業培訓進行補貼,部分工種補貼高達8000元,有力支持了企業人才培養。今年公司將鼓勵更多員工考取工業機器人系統運維員、操作員等資格證書,從而保障智能制造車間高效運行。
低空經濟孕育“職業新貴”
7月4日11時,鎮江郊外一空曠作業區,南京無人機航測工程師周哲文,全神貫注地操控無人機,對10千伏高壓線路執行巡檢任務。這位南京理工大學紫金學院機械工程專業(無人機方向)應屆畢業生,憑借在校期間考取的CAAC/AOPA民用無人機駕駛合格證,去年2月實習、今年6月轉正后即成為項目組長。
“無人機領域既缺技術員,更缺懂管理的復合型人才。”周哲文的職業選擇印證了新興產業對復合型人才的渴求。公司技術負責人表示,隨著低空經濟爆發式增長,無人機應用場景正在迅速拓寬,既懂機械原理、又具備無人機實操和數據處理能力的復合型人才,正是產業升級最需要的新鮮血液。
南京低空經濟發展勢頭正勁:產業鏈企業由去年的180家迅速增長至344家;起降場點由47個增長至266個;空域由8個片區、671.56平方公里增長至120個片區、超2000平方公里。一個圍繞低空經濟的創新生態圈正加速形成,釋放出巨大的人才虹吸效應。
AI人才需求大爆發
在江蘇潤和軟件股份有限公司人工智能研究院,AI總工程師朱凱正在指導年輕訓練師們調整大模型參數。隨著AI技術廣泛應用于交通、醫療、城市服務等領域,AI人才也迎來需求大爆發,但由于高校人才培養的滯后性,AI專業畢業生目前并不多,參與潤和軟件人工智能培訓的年輕人大多畢業于數學、計算機、軟件設計等專業。
今年剛剛入職潤和軟件的程裕雅,畢業于武漢工程大學郵電與信息工程學院通信工程專業,入職前已經在公司見習了3個月,公司安排專屬導師手把手帶教,現在自己能獨立承擔項目系統測試。“但要像朱凱總工那樣既懂算法數學,又會優化系統,還能讓模型在多設備運行,得不斷實踐和學習。”她坦言挑戰背后是動力:“這種成長感讓我對未來充滿期待。”
這兩年對人工智能訓練師的需求也逐年增長,僅潤和軟件今年該崗位需求量就超300人。朱凱介紹,初級數據標注員通過崗前培訓可快速上崗,但中高級崗位一直高薪難求,這些人才除了具有基礎學科知識和程序開發能力外,還需擁有跨域知識融合和持續進化思維能力,屬于典型的“技術雜家”,年薪普遍在20萬元以上。
來源:新華日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