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故事剛剛好》繼續(xù)聊遼寧的非遺,今天跟大伙聊的是鄉(xiāng)音。咱們這個“鄉(xiāng)音”啊,說的不是簡簡單單的方言俚語,而是那些動聽的、有故事、有韻味的遼寧聲音。
咱遼寧可是響當(dāng)當(dāng)?shù)脑u書大省,北京評書更是在2008年成為遼寧省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所以在遼寧的鄉(xiāng)音里,評書之音必不可少!
鞍山更是被譽(yù)為評書之鄉(xiāng),當(dāng)年“一榮獨(dú)秀,三芳爭艷”的佳話,傳遍曲壇,可見咱遼寧在曲藝這塊厚重而獨(dú)特的文化底蘊(yùn)。全國叫得響的“評書大家”,鞍山的劉蘭芳、單田芳,本溪的田連元,營口的袁闊成,也都出自咱遼寧。他們的作品《岳飛傳》《楊家將》《白眉大俠》《三俠五義》等等等等,更是在全國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評書熱潮,這股潮流一直風(fēng)靡了幾十年。
假如用評書里的行話來形容這幾位,妥妥的“道活兒”!什么意思?口條好,書講的妙趣橫生、惟妙惟肖;評的更好,世事洞明、人情練達(dá),能到這水平就叫“道活兒”!
評書是個開口活兒,人人都有一張嘴,但并不是誰都能達(dá)到這幾位前輩的水平,假如評的不好、生搬硬套,講故事也講得照本宣科,行話管這叫“墨刻兒“。這里邊有很多門道,都是先人們一點點總結(jié)出來的智慧和經(jīng)驗。
其實,從春秋那會兒就有了類似評書的形式,你這么一算,少說也2500年了。而專門從事這行的說書人,大概是漢唐才開始出現(xiàn)的,那會兒管評書叫“俗講”,宋朝叫“說話”,明朝叫“弦子書”,清朝叫“評說”,又叫“畫鍋”或者“撂地”。以前的評書藝人在街頭巷尾或者集市廟會上,找塊寬敞地方,一張桌子、一個幌子、一塊驚堂木就開演了。
公認(rèn)的評書祖師爺是明末清初的柳敬亭,這人10來歲開始學(xué)藝,一直到80多歲,講了六七十年的評書。他不僅整理了很多長篇故事,你像《水滸》、《隋唐》、《西漢》等等,還留下一本《柳下說書》,現(xiàn)如今評書的很多形式、標(biāo)準(zhǔn)基本都是在從柳敬亭開始定型的。
評書開場,為什么得先來一首詩?評書吸引力有多大,要看說書人“留扣子”的水平有多高?還有梁子、柁子、擺切末兒、開臉兒等等等等,如何讓評書成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歷史和語言藝術(shù)集大成的“活化石”?今晚《故事剛剛好》為您揭曉!
老話說,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咱遼寧這地方山明水清、地域遼闊,遼寧的“鄉(xiāng)音”,那也是五花八門。除了評書之音外,遼寧非遺里的器樂之音、歌詠之音、故事之音也將逐一登場。
從高亢熱烈的遼寧鼓樂到悠遠(yuǎn)婉轉(zhuǎn)的胡琴,從跌宕起伏的評書到原始遺韻的古漁雁民間故事,再到多包羅萬象的新金民歌等等。
今天的故事剛剛好,咱和大伙一起感受感受遼寧的山川云雨、日月人文!今晚21:04鎖定遼寧衛(wèi)視,《故事剛剛好》和您不見不散。
來源:《故事剛剛好》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