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提到北宋抗敵將門,大多數人都會想到楊家將的故事,卻很少有人知道還有一個家族,他們的戰功甚至超過了楊家將!
這個被范仲淹一手提拔起來的將門世家,從西北邊陲到中原腹地,用三代人的熱血譜寫了一曲悲壯的護國史詩。
若當時宋欽宗能正確利用他們,歷史的結局或許會截然不同。到底是哪個家族,擁有如此驚人的戰力?他們又為什么錯失了拯救大宋的機會?
“靖康之恥”下的種師道
宋朝皇宮里一片混亂,金兵大軍壓境,朝野上下人心惶惶。
靖康元年(1126年)正月,種師道奉詔入京勤王,心急如焚地趕到了汴京。作為種家第三代的代表人物,他肩負著拯救國家的重任。
種師道一進宮,就看到了驚恐不已的宋欽宗。欽宗剛從他父親宋徽宗手中接過皇位不久,就面臨著亡國的危機。
種師道作為經驗豐富的老將,立刻向欽宗提出了第一個建議:堅守汴京,不要輕易出擊,等待各路勤王軍隊到達后,一舉圍殲金軍。
欽宗聽了種師道的建議,臉上露出憂郁的表情。此時,太監姚平仲走上前來,對欽宗耳語幾句。
姚平仲認為金軍勢單力薄,主張立即出兵劫營,一戰而勝。欽宗思索片刻,最終采納了姚平仲的計策。
結果可想而知,姚平仲的劫營計劃徹底失敗,宋軍損失慘重。種師道看著敗兵歸來,心如刀絞,第一次拯救國家的機會就這樣白白浪費了。
隨后,金軍開始渡黃河南下。
種師道再次找到欽宗,提出第二個建議:趁金軍半渡黃河之際發動突襲,可一舉重創敵軍。這正是兵法中所說的"半渡而擊"之策。
欽宗聽后,猶豫不決。朝中主和派大臣們紛紛勸阻,認為與金軍議和才是上策。欽宗最終又一次拒絕了種師道的建議。
種師道不死心,提出第三個建議:既然無法阻止金軍南下,那就應該在黃河沿線布防,做好準備,防止金軍再次來犯。可惜,這個建議依然被欽宗拒絕了。
宋欽宗的三次錯誤決定,葬送了北宋的最后希望。種師道眼看著國家一步步走向滅亡,心中悲憤交加。
他的弟弟種師中已在戰場上陣亡,兩個兒子也早早離世,家國兩失的巨大悲痛讓這位英雄將領吐血而亡。
不久后的十一月,汴京城終于淪陷,宋徽宗和宋欽宗雙雙被擄,史稱"靖康之恥"。種師道的預言全部應驗,可惜為時已晚。
種家軍的創始人種世衡
時間倒回近百年前,北宋與西夏的邊境沖突正日益激烈。
1038年,西夏正式建立,隨即開始侵犯宋朝的邊境地區。面對這一嚴峻形勢,宋仁宗派遣名臣范仲淹赴西北主持防務。
范仲淹到任后,發現西北邊防存在許多漏洞。
當時,宋朝在延安一帶已有防御工事,但與西夏接壤的其他地區卻防御空虛。
范仲淹四處尋找能夠擔當重任的將領,他發現了一位名叫種世衡的武將。
種世衡已年過五十,但精神矍鑠,騎射技藝超群。
更重要的是,他對西北地形了如指掌,對西夏軍隊的作戰方式也有深入研究。范仲淹一眼看出這是個難得的人才,立即提拔他負責邊防要務。
種世衡上任后,經過細致考察,向范仲淹提出了一個大膽的建議:在青澗一帶修筑一座新城,與延安形成犄角之勢,共同抵御西夏的入侵。
范仲淹認真聽取后,拍案叫絕,立即批準了這一計劃。
青澗一帶地勢平坦,沒有天然的水源和防御屏障,筑城難度極大。種世衡帶領士兵們挖井尋水,運石壘墻,白天黑夜不停工作。
他親自上陣,與普通士兵同吃同住,大家都被他的精神所感染,筑城工作進展迅速。
城池修好后,種世衡并不滿足。他深知城池的防御力量來自于人,于是推行全民皆兵的政策。
城中的男女老少都要學習射箭,甚至連婦女也能上城墻助戰。在他的訓練下,青澗城的居民很快成為一支可靠的防御力量。
西夏聞訊大怒,派遣著名將領野利旺榮兄弟前來攻城。
種世衡不慌不忙,用反間計離間了兩兄弟,最終將他們一一擊敗。青澗城在種世衡的守護下,成為宋朝西北邊防的銅墻鐵壁。
到了60歲高齡時,種世衡又開始修筑細腰城,這座城池地勢更為險要,戰略意義更加重大。
可惜的是,城池剛剛完工,種世衡就因積勞成疾病逝了。他用生命完成了保家衛國的重任,也為種家軍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八子榮光續父業
種世衡去世后,他的八個兒子繼承了父親的遺志,繼續守衛著宋朝的西北邊疆。
其中最為突出的是種詁、種診和種諤三人,他們被時人稱為"三種",在西北戰場上屢建功勛。
熙寧年間(1068-1077年),王安石變法正在進行。
朝廷內部爭論不休,但邊境的戰事卻從未停止。此時的西夏國力已經大為增強,對宋朝邊境的威脅越來越大。
"三種"中的種諤尤其勇猛。他不僅繼承了父親的軍事才能,還有著過人的智謀。
當時西夏軍隊經常侵擾邊境,種諤多次帶兵出擊,將敵軍打得落花流水。
他的名字在西夏軍中傳開后,敵人往往聞風而逃,不敢與之交戰。
元豐四年(1081年),種諤在定川一帶遭遇了8萬西夏大軍的圍攻。
面對數倍于己的敵軍,種諤沉著應對,先是派出小股部隊佯裝退卻,引誘敵軍追擊。
當西夏軍隊追入預設的埋伏圈后,種諤親自率領主力部隊從側翼發起猛攻。西夏軍隊猝不及防,大敗而逃。
這場勝利極大地提振了宋軍的士氣,也讓西夏暫時停止了對宋朝邊境的騷擾。種諤因功受到朝廷嘉獎,聲名遠播。
可惜的是,種諤在57歲那年因背疽病逝,未能像他父親一樣活到60歲。即便如此,他的一生也是戰功赫赫,為宋朝的邊防做出了巨大貢獻。
種家的其他兒子們也各自在不同的崗位上為國效力。
他們或駐守邊關,或訓練新兵,或參與城防建設,共同構成了種家軍的中堅力量。這一代種家將延續了種世衡開創的事業,使種家軍的威名更加響亮。
名將家族的落幕
“靖康之恥”后,北宋滅亡,種家軍的歷史也走向了尾聲。回顧種家三代人的奮斗歷程,不難發現他們的命運與北宋的國運緊密相連。
種世衡出生在北宋的鼎盛時期,當時的宋朝雖然面臨西夏的威脅,但國力強盛,朝廷也有范仲淹這樣的名臣輔佐。
在這樣的背景下,種世衡的才能得到了充分發揮,他筑城防敵的計劃得到了支持和實施。
然而,范仲淹的"慶歷新政"最終失敗,朝廷的重文輕武政策日益嚴重。
到了種家第二代活躍的時期,雖然他們依然能夠在戰場上取得勝利,但朝廷對武將的重視程度已大不如前。
種諤等人雖然戰功赫赫,卻未能獲得與之相匹配的地位和權力。
到了北宋末年,種師道面對的是一個內憂外患的王朝。
朝廷上下已經腐敗不堪,宋徽宗沉迷藝術,宋欽宗昏庸無能。在這樣的情況下,即使種師道有再好的計策,也無法挽救即將傾覆的北宋王朝。
種家將的故事,某種程度上反映了北宋由盛轉衰的歷史進程。
他們的命運也揭示了一個殘酷的現實:在一個不重視武將、軍事實力日益衰退的王朝中,即使有再多的英雄豪杰,也難以改變國家的命運。
種家三代人守衛邊疆,保家衛國,但最終卻未能阻止國家的滅亡。這不僅是種家的悲劇,也是整個北宋的悲劇。
相比于被民間廣為傳頌的楊家將,種家將的事跡雖然同樣可歌可泣,卻因缺乏文學作品的記載而逐漸被人遺忘。
《——【·結語·】——》
種家將的故事告訴我們,歷史記載往往偏重于文人政客,而對那些用生命捍衛國家的將士卻輕描淡寫。
種世衡、種諤、種師道這些名字或許不如范仲淹、王安石那樣廣為人知,可他們的功績絲毫不遜色于任何一位文臣。
歷史不應該忘記這些英雄,他們的精神值得我們永遠銘記。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