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乾隆皇帝對泰山真是“情有獨鐘”!
他正兒八經去過11次泰安(現在的泰安市),其中6次登頂,還題了足足132首頌泰詩,并留下80多處摩崖碑刻
簡單來說,他對這座山不僅是打卡旅游,更是掏心掏肺的真愛粉!
一、11次出發+6次登頂,這頻率打卡感人
乾隆十三年(1748年),乾隆第一次爬泰山,而且是陪太后去的。
接下來的幾十年里,乾隆先后10次巡幸山東,11次親臨泰安;
其中6次還真登頂,一覽眾山小。
其中最后一次是在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當時他已是76歲高齡,仍然能夠登頂!
可見,他的“爬山魂”真不是蓋的。
這么一算,他每隔三四年就要去看看這座山,活脫脫就是“一生沒有從泰山走出來”。
二、132首詩+80多碑刻,文藝范十足
乾隆是皇帝里面最能寫詩的,也是詩人里面官做得最大的。
乾隆的寫詩造詣,實在太厲害了。
光在泰山的題詩,就多達132首!
這些詩不光有七言絕句,還有律詩,內容從山水風光,到祭天祈福,應有盡有。
更夸張的是,他還把詩刻在石頭上——泰山摩崖碑刻有80多處乾隆的題記,有的直接刻在泰山古碑下,和康熙時代的刻字并列,好像對后來的登山者說:別再“到此一游”了!
三、乾隆為啥非要爬泰山?
1.封禪傳統+帝王身份
泰山在中國文化里那叫一個“至尊”。
自秦始皇起,到漢武帝,再到唐宋,多位皇帝都會借封禪來鞏固“天命”。
乾隆雖然已經穩穩當當,但他還是想表明自己“受命于天”的合法性。
2.表孝順or秀恩寵?
乾隆是一個孝子。
乾隆十三年,他陪太后去泰山祈福,就是表達自己有多孝順。
可惜一路太折騰,太后登頂后得了病,最后還傳說因此去世了。
這件事之后,乾隆對泰山的情感就更復雜——有敬畏、有情懷,也帶著一點痛惜。
3.玩、祭、政都想摻一腳
除了封禪,他還趁機辦政事、巡察,順便打卡美景。
每次“南巡”,他都得看看運河河工、水利、安全,又順便爬一下泰山,然后留下詩、刻碑,可謂一箭N雕。
對乾隆來說,泰山不是“拍拍照就走”的風景,而是一場嚴肅又“有料”的巡游儀式。
簡單來說,這不僅是娛樂打卡,而是一次又一次的“國家級打卡+政Z秀+文化輸出”大合體。
乾隆鐘愛泰山,因為泰山是他的“政Z舞臺+精神歸宿+文藝寶庫”。
那132首詩、80處碑刻,不光是個人回憶,也是對后世的文化饋贈。
今天,當我們站在山頂,背靠云海,讀著他的詩句,還能感受到那位帝王的豪情與細膩。
“瞳昽日照紫芙蕖,石磴盤紆路轉徐。傳是真宗回馬處,當年來為奠天書。”
泰山不僅是山,更承載了一個時代的情感、一段歷史的溫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