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種奇妙的跨國“戀愛風”正在日韓之間悄悄吹起。
據韓國官方統計,2024年日韓之間的跨國婚姻數量突破1176對,不僅創下了2015年以來的新高,還比去年猛增了將近40%。
一個現實正在發生:日本女孩和韓國男孩,突然就看對眼了。
“免費”給女生,“收費”給男生,相親場場爆滿?
在韓國大邱,有一家叫 PANADA 的婚姻中介機構,這段時間可以說火得不行。專門為想娶日本女生的韓國男士牽線搭橋。
而活動的規則也相當直接:
日本女性參加完全免費;
韓國男性呢?請先交90萬日元(約4.5萬人民幣)“入場費”再說。
可即便這樣,韓國小哥們依然爭先恐后地報名,位置供不應求。甚至為了“提高勝率”,有人提前上烹飪課、形象管理課,連“甜言蜜語韓語怎么說”都研究得明明白白。
去年秋天,留學生弘子參加了一次“日韓露營相親活動”,三天兩夜。她回憶說:“來參加的韓國男士幾乎全是三四十歲上下,穿得體面,說話也很主動,反倒是我們這些女生一開始有點被嚇到。”
活動設計很生活化:燒烤、團建游戲、篝火夜聊,沒有冗長的自我介紹環節,反而讓大家更容易放松和了解彼此。結果20對男女里面,竟然有6對成功牽手。
這種效率,在日本國內相親市場已經算是“神級成果”了。
為什么日本女生喜歡韓國男生?
一位來自福岡、今年31歲的日本女孩Hana說得很直接:
> “韓國男生在感情表達上更直接,哪怕第一次見面,也會坦率說出自己的收入、工作、家庭背景,不藏著掖著。”
相比之下,日本男性普遍更含蓄、回避親密感,很多女生就算約會三個月都不知道對方賺多少錢。
更重要的是——“他們愿意分擔家務和育兒!”
韓國社會這幾年也在發生微妙變化,越來越多的男性開始意識到婚姻不能只靠女性單方面承擔,愿意下廚、帶娃的男生在增多。
Hana感慨:“他們不是完美,但讓人覺得可以信賴。”
為什么韓國男生瘋搶日本女孩?
先說一個殘酷現實:韓國的本土相親市場,是真的“地獄難度”。
一個普通韓國男生如果想在本國結婚,需要提前準備好以下幾件事:
一套房子(首爾房價你懂的)一輛車(最好不是太寒酸)一份“體面”的高薪工作(年薪8000萬韓元起步才夠格)。
如果你不滿足?不好意思,基本直接出局。
更糟的是,在韓國,學歷、家庭背景、工作單位甚至外貌,都可能成為“淘汰標準”。
而要獲得這些條件?從高考開始就是場沒有盡頭的內卷修羅場。
與之相比,日本女生對婚姻的期待反而更“接地氣”:他們更重視人品、相處感受、能不能溝通,反而不把“房車年薪”作為婚姻通行證。
不少韓國男生坦言:“和日本女生在一起,壓力小很多。”
“K-POP偶像濾鏡”:男生心動的瞬間
當然,日韓婚戀關系的升溫,K-POP功不可沒。
隨著韓國偶像團體在日本大火,像TWICE的日本成員Sana、LE SSERAFIM的小櫻花等形象深入人心,韓國男生也開始重新認識起日本女孩。
> “原來日本女生這么可愛、開朗、會打扮,還特別有禮貌。”
原本存在的刻板印象——比如“太文靜”、“距離感強”等——逐漸被消解,取而代之的是一種“有點甜、很治愈”的全新印象。
再加上一些日韓混血藝人的推波助瀾,韓國男生對“娶個日本老婆”的幻想,正在悄悄發芽。
“日系太太”:婚姻理想型還是文化濾鏡?
在韓國網絡上,日本女生還有個外號叫 “壽司女”,意指溫柔、體貼、賢惠,會照顧人。
這種形象跟韓劇里常見的“女強人”形成強烈對比。
一位男網友留言:“現在的韓國女性認為‘男生體貼’是一種理所當然的義務,久了你會很累。”
還有人形容跟韓國女生談戀愛就像“在打《魷魚游戲》”,時刻緊繃神經。
當然,并不是所有韓國女生都這么強勢。但的確,日韓女性在親密關系的文化表達上,是有差異的。
韓國女生怎么看?冷靜又犀利
對于越來越多韓國男生去日本找對象的趨勢,韓國女性的態度很“冷靜”。
一部分人表示理解,覺得“只要是真愛,跨國也沒問題”;
也有一部分人毫不留情地指出:“他們不是想找伴侶,是想找一個不會跟自己‘對著干’的女人。”
還有人直言:“這些男生根本不是出于喜歡,而是在本國婚戀市場受挫,才把婚姻當成‘逃出口’。”
是心動,還是交易?每一段婚姻都冷暖自知
日韓跨國婚姻的升溫,看似是浪漫故事,但背后卻隱藏著更深的社會現實:
韓國男生想逃離內卷的婚戀市場
日本女生渴望被理解、被重視的關系
兩國政府面對“低婚育率”也默默支持
當兩種不同文化、不同期待的人走到一起,究竟是靈魂共鳴,還是現實讓步?誰都無法預判結局。
但可以確定的是,在那個相親現場,當燒烤爐升起煙火、當男生小心翼翼地遞上一串香腸、當女生低頭笑著說“謝謝”時,他們真的動心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