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城市內澇”的挑戰,一個“隱形衛士”正在積極發揮作用——城市內澇治理數字化應用,該應用通過科技手段為城市筑起了防汛“智慧堤壩”。今天就帶大家揭秘這個“數字大腦”,是如何讓城市從容應對暴雨考驗?
城市內澇治理數字化應用。重慶市住房城鄉建委供圖
7月8日至9日,重慶遭遇強降雨。在重慶市住房城鄉建委指揮中心,城市內澇治理數字化應用的駕駛指揮艙實時跳動著全市降雨量、易澇點實時情況、巡查人員定位等數據,工作人員緊張地忙碌著,通過電腦實時生成的預警信息下發工單,實時調度排水人員,讓城市內澇治理從“被動搶險”轉向“主動智防”。
據了解,去年初,針對城市內澇存在的風險預警不精準、處置反饋不及時等突出問題,市住房城鄉建委按照“實戰管用、基層好用”工作要求,系統謀劃建設了城市內澇治理數字化應用,目前,該應用已順利應對多輪強降雨天氣。
城市內澇治理數字化應用具體是如何實現“主動智防”的?據介紹,在7月7日晚接到氣象預警后,市住房城鄉建委即聯合市氣象局發布了內澇風險預警提示,并通過城市內澇治理數字化應用同步發布前置力量調度指令,要求各區加強巡查排查,按照“一點一策一預案”前置應急搶險人員、抽排設備等力量,前置人員198人、車輛65車、排澇設備55臺、抽排能力15060立方米/小時,實現積水風險隱患點全覆蓋。
強降雨過程中,城市內澇治理數字化應用加密短時臨近預警告警,15分鐘內將2小時、1小時氣象警報和點位超閾值告警貫穿預警告警到區、到點、到責任人,各區立即開展應急處置,全力保障城市運行安全。
“過去調度靠人力巡查,現在數字化監管,決策效率更精準迅速。”市住房城鄉建委相關負責人介紹,通過城市內澇治理數字化應用,平臺以城市建成區范圍內4分段氣象降水預報為基礎,按照“面+點”2分層,實現“市-區-鎮街”3分級遞進式區域積水風險預警;臨近強降雨警報智能匹配積水風險隱患點積水閾值,實現對7類重點點位的精準積水風險預警;智能告警靈活調取積水區域識別、積水深度識別等算法,精準識別積水告警事件,無效、低效巡查減少75%。市、區縣、街鎮及企業等責任主體接收預警信息后,根據預案布防、協同要求迅速開展雨前響應,值班人員實時跟蹤預警叫應情況,系統全景式展示全域應急力量前置部署情況,對未叫應、未響應的一鍵智聯,實現“雨未下、人先到”主動防控。
以九龍坡區為例,7月9日凌晨,九龍坡區迎來強降雨,導致城區多個路段路面積水。市住房城鄉建委充分運用城市內澇治理數字化應用,依托視頻監控實時掌握易澇點道路積水情況,根據監控反饋和智能告警識別,系統立即下發告警通知,并觸發處置工單,即刻調度搶險人員,迅速趕赴軌道華巖中心站、華美路、謝家灣正街等路段,九龍坡區排水工作人員根據應用提供的工單明細,高效完成積水處置工作,最大程度減少降雨對市民出行和生活的影響。
九龍坡區排水工作人員正在進行積水處置。九龍坡區住房城鄉建委供圖
城市排水防澇是保障城市安全運行的重要工作,城市內澇治理數字化應用不僅是技術的革新,更是數字重慶建設的生動實踐。
“在數字技術的加持下,排澇效率得到顯著提升。”市住房城鄉建委相關負責人表示,下一步,市住房城鄉建委將持續推進應用更新迭代,保障系統穩定高效運行,賦能城市內澇治理。同時,進一步發揮多跨協同作用,增強應用的實戰實效;推進預警模型、告警模型、內澇處置智能問答、智能復盤等智能體系開發。(唐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