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中原大地,麥浪翻涌,蟬鳴漸稠。黃河科技學院科技志愿服務隊的大學生志愿者們帶著“把論文寫在大地上”的青春誓言,組建“科普育苗”“技惠鄉村”兩支實踐隊伍分赴豫北新鄉平原示范區與豫西南南陽桐柏縣埠江鎮,以“傳承紅色基因,科技服務民生”為主題,展開了一場跨越200公里的暑期實踐。青年學子們在鄉野課堂里播種科技星火,用青春的“熱”與“智”,在鄉村振興的大舞臺上書寫著屬于Z世代的擔當。
紅色沃土淬初心:從吳祖太故里讀懂“科技為民”
在新鄉市原陽縣白廟村,“科普育苗”實踐隊的腳步停在紅旗渠工程建設者吳祖太烈士的紀念館前。泛黃的工作筆記、磨損的測量工具、褪色的舊照片,靜靜訴說著吳祖太烈士為解民之渴,翻山越嶺、勘測水源,最終將年輕生命奉獻給紅旗渠這一“生命工程”的感人事跡。吳祖太烈士“一心為民、無私奉獻”的科技工作者崇高精神深深觸動了每一位隊員的心靈。隊員們聆聽紀念館設計者秦晨凱的講述,將“科技向善”與眼前吳祖太烈士的紅色印記緊緊勾連。
“一老一小”系真情:科技服務繪就民生畫卷
“阿姨,您看點擊微信的卡包,就可以顯示我們剛剛申領的電子社保卡啦!”在平原示范區胡堂莊村委會的活動室里,志愿者們的“智慧助老”活動正一對一協助老人申領電子社保卡、電子醫保卡,講解智能手機的基本操作。60歲的劉阿姨舉著手機,跟著一步步操作,經過學習,劉阿姨成功調出手機里的電子醫保卡,“以后去醫院再也不用擔心忘帶醫保卡了”那一刻,老人的嘴角滿是欣喜。
志愿者們在胡堂莊村委開設“每天一堂科學課”每天上演著“魔法時刻”。“同學們,這就是非牛頓流體!”當筷子重重戳下時,杯子中的淀粉糊瞬間變硬;輕輕觸摸,又像棉花般柔軟。“哇!像哪吒的保護罩!”扎著馬尾辮的小蕊踮起腳尖,眼睛亮晶晶地盯著實驗器材。這樣的場景,在祝樓鄉小博士幼兒園的操場上重復上演——塑料袋熱氣球載著孩子們的笑聲飛上天,彩虹糖擴散實驗在盤子里開出“花”科學的種子正以最生動的方式,扎根鄉村孩童心田。
調研問需解真章:精準滴灌賦能鄉村振興
為摸清鄉村科學教育的“痛點”志愿者們深入調研,走訪了鳳湖小學、龍源小學、丹江路小學、濱湖小學等多所學校師生。隊員們通過問卷調查、實地觀察、師生訪談等形式,重點了解學校科學課程設置、實驗教學條件、師資配備及學生學習興趣等情況,系統梳理鄉村科學教育面臨的挑戰與需求,逐漸勾勒出鄉村科學教育的“立體畫像”,為后續優化幫扶方案、促進鄉村科教發展提供了翔實的一手資料。
南陽站:科技惠民織密“幸福網”
在南陽桐柏縣埠江鎮,“技惠鄉村”實踐隊正用另一種方式詮釋“科技為民“。在胡樓村的服務點,志愿者們蹲在地上,仔細檢查村民遞來的電飯煲:“大爺,這電容老化了,換個新的就能用!”不到10分鐘,一臺罷工的電飯煲重新亮起指示燈,胡大爺樂呵呵地說:“小伙子真厲害,這比買新的可省了一百多呢!”
志愿者們還結合農村生活情景,為老人和孩子們帶來實用的“養生保健和安全用電知識科普課”發放了“疾病預防宣傳冊”“安全用電手冊”詳細講解慢性病保健和濕手觸摸電器、攀爬變壓器等常見用電隱患,通過情景模擬、互動問答的方式,教會老人和孩子們健康生活常識和安全用電、緊急避險知識。
街巷里的“電力科學課”同樣熱鬧。“電是從哪里來的?”志愿者們耐心講解電磁感應原理,指導孩子們親手組裝手搖發電機,觀察線圈在磁場中轉動時如何產生電流,驅動小燈泡發出微光。“原來電是這樣‘生’出來的!”埠江一小的一位同學興奮地說。實踐隊員們鼓勵孩子們大膽嘗試,比較不同轉速下燈泡亮度的變化,在動手實踐中深化對能量轉換的理解。親手“制造”出電力的成就感,激發了孩子們對物理世界的濃厚興趣。
從黃河岸邊到淮河之濱,從白發老人的手機屏幕到孩童眼里的科學星光,黃河科技學院的大學生科技志愿者們以實際行動踐行了“請黨放心,強國有我”的青春誓言,以科技志愿服務回應鄉村所需,在助力鄉村振興的火熱實踐中展現了新時代青年的責任與擔當,在中原大地上留下了“紅”“科”交織的青春印記。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