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982年,當時的江蘇地圖,有7個地區和7個地市。和今天的13城市格局,有很大的不同。
當時,面積最大的并不是鹽城,而是淮陰地區。其大致的范圍,包括了今天的淮安、宿遷和連云港大部分地區。
今天簡單來聊聊當年的城市分布,和今天的一些不同。
沿海5座城市
今天的江蘇,大家都知道,沿海城市一共有3個,從南向北,依次是南通、鹽城和連云港。其中鹽城的海岸線是最長的,南通也只有如皋不靠海,其他所有的縣都靠海。
而連云港,灌云、連云和贛榆都是靠海的,如今的海產品發展也很不錯。但放眼40多年前,連云港只是很小的一塊,大致就是在贛榆和連云的交界處那么一小塊,遠沒有今天的規模。
除此之外,當年還有兩個地方,徐州地區和淮陰地區也都是靠海的。當年的贛榆北部地區,是屬于徐州地區的,那也是徐州唯一的靠海區域;而淮陰的出海口,其實就是今天的灌云的那一部分。
不過也有人說,當年的地區,其實和今天的市,還是有較大的區別的,并不能簡單的和今天混為一談,不過本文的討論并沒有那么嚴肅。
“龐大”的鎮江地區
如今,江蘇的13城市中,面積最小的兩座,就是蘇南的常州和鎮江。但在當時,鎮江的面積可是一點都不小!
鎮江專區,從1951年開始,30年間經歷了大量的變化。在上個世紀的80年代初,鎮江地區的范圍,包括了今天4個城市的范圍:
今南京:溧水、高淳
今鎮江:全部
今無錫:宜興
今常州:全部
從這個角度來看,當年的鎮江地區是一個“龐大”的地域范圍。其面積不比相鄰的南通地區、蘇州地區和揚州地區來的小,但非常可惜的是,1983年,鎮江地區最終分散到了四個新的城市。而保留了鎮江這個名字的鎮江市,卻成為了所有城市中面積最小的那個。
不過今天的鎮江,面積雖然小,但除了揚中,都通了高鐵,而且區位優勢很明顯,每日的高鐵班次也是在省內領先的。鎮江的人均體量、人均富裕程度都是不錯的,據說是老板很多,民眾相對比較富裕。
時而泰州時而揚州
關于當年的揚州專區,也是比較有意思的。
首先是名字方面,其實在1950年,泰州專區和揚州專區合并的時候,采用的是泰州專區的名字,并不是揚州專區。后來到了1953年,泰州專區又改回了揚州專區的名字。
直到1996年,泰州再次從揚州分出,也就是今天的泰州市。
然后是管理的范圍方面,在歷史上,除了今天揚州、泰州的實際管理范圍之外,揚州專區還管理過南京的一部分地區。在上個世紀60年代,南京的江浦和六合都是歸屬揚州專區的,之后一段時間,還和儀征組成過六合專區。
今天的地域格局中,江浦和六合已經回歸了南京。
變化最小的鹽城
鹽城到現在是江蘇面積最大的城市,但其在后期的城市范圍變化,是非常小的,可以說幾乎是完全保留了上個世紀60-70年代的地域分布格局。
最后一次鹽城地區范圍的變化,還是在上個世紀50年代:
1950年,東臺和大豐,從當時的泰州地區分到了鹽城地區進行管理;1954年,淮安縣分到了淮安專區進行管理,后來一直保持了這種格局至今。
所以,可以說,鹽城是省內城市格局后來的變化中,最小的一個。
后記
時光荏苒,40多年過去了。或許今天的人們,已經無法準確回憶起當年的城市變化格局。但歷史并不會遺忘,這些地區、專區在歷史上做出的卓越貢獻,以及在那個時代,不少人為之奮斗不息的身影。
今天的江蘇,發展一定會越來越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