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和廣西合稱為“兩廣”,兩地在地理上接近,文化相似。從百色到南寧、梧州,再到廣州,社會文化面貌幾乎一致。省界并未阻礙廣州與南寧人用粵語交流白斬雞、腸粉的制作方法。
古代兩廣長期屬于同一行政區,直到宋朝才正式分為廣南西路(廣西)和廣南東路(廣東)。明朝設省時,將海南島、雷州半島及廣西所有海岸線劃歸廣東,使廣西成為內陸省長達500多年。
在新中國時期,廣西重新成為沿海省份。1952年,通過交換,廣西用一個位于內陸的懷集縣換取了廣東沿海的合浦縣、欽縣、防城縣、靈山縣及北海市,共計約1600公里的海岸線。
這一交易相當于廣西用3000平方公里的內陸山區土地,換得了2萬平方公里的沿海平原土地。這次交換導致廣東和廣西上百萬人的戶籍“一夜之間”發生變化,打破了廣東對嶺南海岸線長達五百多年的控制。
在接下來的十幾年里,欽北防地區經歷了兩次改屬:1955年劃歸廣東,1965年又劃歸廣西。最終形成了現在的兩廣省界。那么,為什么在穩定了500多年后,廣西會以一個內陸縣換來廣東近海的四縣一市呢?這背后有深厚的歷史和文化原因。
嶺南地區在先秦時期屬于百越文化區,西甌和駱越先民是兩廣的土著居民。秦朝時期,這些地區被納入中國版圖。然而,秦朝很快滅亡,嶺南地區獨立為南越國,其疆域大致覆蓋今天的兩廣,并與漢朝對峙。這種復雜的歷史背景使得兩廣之間的界限一直模糊不清。
漢朝在征服南越國后,在嶺南地區設立了交趾刺史部,其治所位于梧州(蒼梧縣),對該地區實施了統一管理。由于嶺南幅員遼闊,歷代王朝對其東部和西部的開發程度有所不同。從東邊的廣州(南海郡)到中部的梧州,再到西邊的南寧,這一帶河流眾多,地勢平坦。而嶺南西部則山高林密,氣候炎熱,北方漢人移民多定居于東部,較少前往西部。
唐朝時期,嶺南地區的民族逐漸分化,越往西土著部族越多。以南寧為界,最西邊基本是土著部族自治的羈縻州,為了方便監管,唐朝便在羈縻州之上設置安南都護府。南寧附近則是羈縻州和流官治理的正州夾雜,東部則基本為正州。從秦朝到唐朝,兩廣一直是一個一級行政區,沒有明顯的行政邊界。即使是唐朝滅亡后形成的五代十國的割據局面,兩廣一帶依舊自立“南漢”,成為十國之一。因此從秦漢到南漢,無論是大一統還是割據時代,兩廣都是處于一個一級行政區。
兩廣分家 宋朝時,嶺南地區以梧州為界,劃分為廣南西路和廣南東路,正式形成兩廣分家的局面。廣西擁有海南島和雷州半島,占據嶺南地區超過一半的海岸線。元朝時期,設立行省制度,廣西屬湖廣行省,廣東大部分在江西行省,兩廣繼續保持分治狀態。
元末,由于海盜侵擾,明朝將海岸線劃歸廣東,廣西變為內陸省。這一大規模省界改動與當時的政治和安全形勢密切相關。元初,由于京杭運河年久失修且堵塞,元朝決定開發海運以解決糧食供應問題。
海運的開辟使元朝推行了“雇傭包運制度”,促使東南沿海居民廣泛參與航運。據記載,一次糧運動用的船只多達1500余艘。元末,部分海員演變為地方勢力的海盜,并與從事走私及劫掠的日本“倭寇”時有聯合登陸侵擾。學者劉鶚形容廣東沿海一帶風濤險惡,是盜賊聚集之地。
明朝雖在1368年統一南方,但海盜仍保持武裝力量,與陸上叛軍和“倭寇”一同騷擾沿海地區。每當明軍到來,海盜便迅速散去。為此,明朝在同年4月決定將嶺南沿海劃歸廣東管理,設立大量海防衛所以抵御海盜侵襲。同時,懷集的行政區劃也有所調整。
平樂府治所(平樂)離懷集較遠,于是懷集地方官帶著印信前往更近的梧州府治所(蒼梧)投奔。當時,統一廣西的明軍將領楊璟駐地在蒼梧,因此懷集縣在1376年歸屬梧州府管轄,成為其“行政飛地”。
由于國防和鞏固統治的需要,廣東獲得了嶺南所有海岸線,而廣西則成為內陸省,這一格局保持了五百多年。 兩廣分化 省界穩定后,廣東擁有海岸線的優勢顯現出來。16世紀末,明朝開放海禁,允許沿海居民合法從事海外貿易活動,絲織品出口大幅增加,大量白銀流入中國。清朝雖短暫開放過幾次海禁,但在乾隆帝之后實施更嚴厲的海禁政策,僅在廣州設立十三行作為唯一的對外通商口岸。
中國的絲綢主要通過廣州出口,東南亞、歐洲和印度的貨物也在此交易。廣東憑借數百年的沿海貿易,成為中西方的重要貿易樞紐。同時,廣東沿海地區的居民紛紛出海,形成了“下南洋”的潮流。由于變成內陸省,廣西山林密布,土著部族眾多,明清時期統治者的主要政策是先求安定,再求發展。
清朝統一全國大部分地區后,明朝殘余的永歷政權仍依托廣西深山進行抗清斗爭,直至1661年。清中期,由于地方官腐敗,廣西的壯族、瑤族和黎族等部族以及漢人經常發動起義。此后,從廣西發跡并席卷半個中國的大規模太平天國運動,使得戰火不斷。 到了清末,兩廣省界已維持約五百年,兩地經濟差距巨大。1909年,廣東財政收入約為2000萬兩銀(不含海關與債務收入),而1911年廣西財政預算收入僅447萬兩銀,支出卻達到584萬兩銀,入不敷出。
民國時期,廣東和廣西的經濟并沒有完全獨立發展。廣東商人更愿意溯西江而上,沿著西江進入廣西梧州。
這一時期,東南亞等地的廣東華僑紛紛回省投資,廣東民族工商業遍地開花,僑辦的東南亞進出口商行每年貿易額總值一千萬元以上。而廣西則受制于兵禍連年、無沿海出口和內陸貿易的萎縮,南寧和梧州作為廣西的兩個主要商埠,大部分行業都是虧損狀態。
廣西的內陸環境也培養出當地人吃苦耐勞、驍勇善戰的特點。新桂系的李宗仁和白崇禧便是狠抓軍事和社會組織,把廣西打造成民國的“模范省”。當時廣西發展政策的核心便是“自衛、自治、自給”和“寓兵于團、寓將于學、寓征于募”,桂系部隊的戰斗力也是聲震全國。
梧州因西江水道的便利,成為民國初期廣西的經濟中心之一。廣東商人在此投資建廠,并深入南寧和百色地區進行貨物交易,使得粵語在西江兩岸廣泛使用。
廣西的農產品如大米、食用油等成為廣東的重要消費品來源。兩廣之間的經濟互補和人文交流緊密,正如王士俊所言:“東西兩廣,雖分二省,其實共為唇齒之邦。”廣東商人在南寧和百色修建的粵東會館至今仍是當地著名景點之一。
1950年,張云逸成為新成立的廣西省首任主席。他意識到,在海上貿易時代,廣西作為內陸省份面臨著發展限制。
新中國成立初期,廣東省將原廉州府地區劃為“欽廉專署”。當時廣東省主席是葉劍英。兩人在革命時期合作多年,感情密切。葉劍英支持張云逸關于廣西需要沿海地區求發展的提議。1951年,廣東欽廉專署(欽州專區)委托廣西代管。作為“失去”三萬多平方公里土地的補償,懷集縣委托廣東代管。第二年,欽州專區和懷集縣分別正式成為廣西、廣東的一部分。
時隔五百多年,廣西又成為沿海省份。這是雙方省界第二次大變動。 第三次省界變動很快便來臨。1955年,東南沿海局勢越發緊張,先后有一江山島戰役、臺山海戰等。為鞏固國防,方便調度,廣東于1955年再次拿回欽州專區,廣西又變回內陸省。
1965年美國將越南戰爭擴大化,當時中國的一部分援越物資是通過海運到達北越。小規模的海運沒有把海運運費低、隱蔽性好的優勢完全發揮出來,而且越南與廣東距離遠,溝通不便。
1965年,欽州專區重歸廣西,成為海上隱蔽運輸的主要港口。這標志著兩廣省界最后一次變動。援越物資通過偽裝的商船或漁船從防城港運往越南海防市,再分發至各地。這條航線被稱為“海上胡志明小道”,防城港逐漸發展為廣西主要出海口。
八九十年代,經過多次行政區劃調整,欽州專區最終拆分為北海市、防城港市和欽州市。廣東肇慶從地區改為地級市后,懷集成為肇慶市的一個縣。這些變化至今未變。 改革開放以來,廣東成為中國的經濟和人口大省,而廣西經濟則相對滯后,兩省經濟發展差距顯著。2021年省份GDP排名中,廣東位列第一,廣西排名第19。因此,有人認為廣東用沿海地區換取一個內陸縣是“虧大了”,而懷集縣則是“賺翻了”。
廣東的經濟增長主要依賴于珠三角地區,而非珠三角的粵東西北發展相對滯后。廣西通過“換地”獲取欽北防三市后,重點發展沿海經濟帶,沿海三市經濟增速較快。
作為廣西唯一的出海通道,欽北防三市屬于北部灣經濟區,2013年便建有直達南寧的高鐵,早于粵西湛江、茂名通廣州的高鐵(江湛鐵路2018年開通)。
隨著“西部陸海新通道”戰略的提出,未來更多西部省份物流將通過廣西進出,為沿海三市帶來更大發展空間。
2020年,北海和防城港人均GDP及可支配收入高于鄰近的湛江和茂名。納入肇慶后的懷集縣也成為珠三角和粵港澳大灣區的一部分,獲得發展機遇。
無論覺得“虧”還是“賺”,這些感慨多源于兩省經濟差距。廣東在富裕的同時積極幫助廣西扶貧,體現了“兩廣一家親”的精神。
懷集和欽北防在廣西和廣東之間的歸屬頻繁變動,導致“一家代代不同省”的現象。盡管兩廣之間存在經濟差距,但無論是成為廣東人還是廣西人,兩廣文化相親、地緣相近的關系不會改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