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皖西南大地,暑氣漸盛卻掩不住青春的熱忱。7月9日至14日,滁州學院地理信息與旅游學院暑期社會實踐團隊走進安徽省安慶市宿松縣,開展了為期六天的“三下鄉”活動。團隊以“文化傳承潤童心,心理護航助成長”為主題,通過博物館研學、非遺探訪、繪畫創作、家庭走訪等多元形式,為當地青少年送去了一場兼具知識啟蒙與心靈關懷的夏日盛宴。
博物館里的歷史課:觸摸千年文脈
“同學們看,這把青銅劍來自戰國時期,劍刃至今鋒利,是宿松作為‘吳頭楚尾’軍事要地的見證......”7月10日上午,宿松縣博物館內傳來講解員生動的講解聲,滁州學院的大學生們正帶領10余名當地兒童參觀“文明曙光”“秦漢風云”“唐宋繁華”三個主題展區。孩子們瞪大好奇的眼睛,在團隊成員的引導下觸摸仿制的青銅器紋路,聆聽文物背后的歷史故事。
為讓歷史知識更易被兒童接受,團隊提前設計了“文物拼圖挑戰賽”“歷史小劇場”等互動環節。在“秦漢風云”展區,大學生志愿者們化身“漢代小吏”,用情景劇演繹了宿松在漢代設縣的典故,孩子們爭相舉手扮演“百姓”,在歡聲笑語中記住了家鄉的行政沿革。“以前覺得博物館很嚴肅,今天跟著大哥哥大姐姐玩游戲、演故事,才發現家鄉的歷史這么有趣!”10歲的小孩子舉著自己繪制的文物明信片,興奮地向志愿者展示。除了常設展區,團隊還特別帶領孩子們參觀了“宿松革命史”專題展。通過泛黃的老照片、銹跡斑斑的步槍,大學生們講述了當地群眾支援渡江戰役的紅色故事。“這些展品讓我們明白,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先烈用熱血換來的。”團隊隊長吳俊杰表示,希望通過紅色教育,在孩子們心中播下愛國愛鄉的種子。
圖為團隊成員和小孩們在博物館中的參觀照片 姚渝 供圖
非遺館中的文化尋根:讓傳統活起來
“大家聽,這段節奏輕快的旋律,是從黃梅戲經典唱段《打豬草》改編而來,就像把家鄉的山水化成音符在流淌......”7月11日,宿松縣非遺館內,滁州學院學子圍坐播放著提前準備的非遺資料,和孩子們分享著“宿松民歌”里藏著的文化密碼。作為“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宿松民歌、大鼓書、葉脈畫等非遺技藝底蘊深厚,團隊提前挖掘整理資料,把非遺探訪變成“文化尋寶之旅”,帶著青少年自主解碼傳統文化魅力。
在葉脈畫制作體驗區,大學生們變身“非遺小講師”,提前通過查閱資料、線上請教非遺愛好者,掌握了葉脈畫的制作流程。他們帶著孩子們,把泡制好的梧桐葉小心翼翼刷去葉肉,留下網狀葉脈,再用丙烯顏料繪制家鄉風光。“葉脈像家鄉蜿蜒的小河,畫上村口的老樟樹和金黃的稻田,就是我最熟悉的畫面!”12歲的孩子舉著作品,眼睛亮晶晶的。團隊收集孩子們的葉脈畫,計劃做成文創書簽,讓這份“非遺記憶”常伴身邊。
宿松大鼓書環節,大學生們同樣“有備而來”。提前搜羅《宿松地名歌》音頻,跟著學習當地方言發音,還把歌詞拆解成“文化燈謎”。活動現場,用方言領唱、帶著孩子們玩“歌詞接龍”,把大鼓書里的地名故事、方言韻味,變成一場熱鬧的文化闖關。“以前覺得非遺離我們很遠,現在發現跟著哥哥姐姐‘玩’著就能懂!”孩子們的笑聲里,藏著對家鄉文化的新認知,而大學生們也在自主挖掘、傳遞非遺的過程中,真正成為傳統文化的“青春擺渡人”。
圖書館里的畫筆:繪出心中的詩與遠方
7月12日下午,宿松縣圖書館的活動室里色彩斑斕,一場以“我的家鄉我的夢”為主題的繪畫活動正在進行。滁州學院的志愿者們為孩子們準備了畫板、顏料和畫筆,引導他們用色彩描繪家鄉的自然風光與心中的夢想。
“大家看,宿松有大官湖、小孤山,還有成片的稻田,我們可以把這些元素畫進作品里。”志愿者張文清邊示范邊講解,她特意提前查閱了宿松的地理風貌,幫助孩子們梳理創作思路。有的孩子畫下了長江邊的漁船,有的畫了非遺館里的黃梅戲演員,還有的用稚嫩的筆觸勾勒出未來家鄉的模樣——高樓林立,高鐵飛馳。
11歲的留守兒童起初拿著畫筆有些猶豫,志愿者發現他總是望向窗外的天空,便輕聲問道:“你是不是想畫飛機呀?”王浩宇點點頭:“我想畫一架很大的飛機,帶著爸爸媽媽從外地回來。”張雨萱握住他的手,一起在畫紙上添上了一架滿載乘客的飛機,機身上寫著“回家”兩個字。“繪畫是情感的表達,我們希望通過畫筆,讓孩子們敢于展現內心的想法。”
家庭走訪中的暖心對話:用關愛點亮心靈
“來,我們一起畫房子、樹和人,看看誰的畫里藏著最有趣的故事。”7月13日至14日,團隊深入宿松縣高嶺鄉姚圩村,走訪了10余戶留守兒童家庭,通過“房樹人”心理繪畫測試等專業方法,關注青少年心理健康狀況。
在村民姚大哥家,13歲的姚佳怡在畫紙上畫了一座緊閉門窗的小房子,旁邊是一棵傾斜的樹。志愿者沒有直接評價畫作,而是笑著說:“這棵樹的枝干很特別,像在努力向上生長呢。”簡單的一句話讓小姑娘放松了警惕,慢慢打開了話匣子——原來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她常常感到孤獨,畫中的“關門房子”正是內心封閉的寫照。姚渝耐心傾聽后,教給她“情緒日記”的記錄方法,并留下了團隊制作的“心理關懷手冊”,手冊中收錄了簡單的情緒調節技巧和團隊成員的聯系方式。
圖為志愿者與兒童家長的談話 姚渝 供圖
走訪中,團隊發現部分留守兒童存在安全感缺失、溝通意愿不強等問題。針對這一情況,志愿者們設計了“優點轟炸”游戲——讓家庭成員互相說出對方的三個優點,通過正向激勵增強孩子的自信心。在留守兒童小宇家,當奶奶說出“你每次放學都會幫我喂雞,特別懂事”時,男孩紅了眼眶,這是他第一次聽到家人的明確肯定。“很多農村家長不擅長表達關愛,我們希望通過這樣的活動,搭建起情感溝通的橋梁。”陳曦解釋道。
六天的實踐活動短暫卻充實。從博物館里的歷史探尋到非遺館中的文化傳承,從圖書館里的畫筆飛揚到農家小院里的暖心對話,滁州學院的學子們用專業知識和青春熱情,為宿松縣的孩子們送去了知識、歡樂與關懷。“這次‘三下鄉’讓我們深刻體會到,大學生不僅是知識的學習者,更應是社會責任的踐行者。”團隊指導老師張教授表示,未來學院將持續關注宿松青少年的成長需求,推動實踐活動常態化、長效化,讓青春之花在基層大地綻放更絢麗的光彩。
圖為團隊成員在非遺文化博物館的合照 萬啟權 供圖
通訊員 姚渝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