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偶然的,看到了《哥德巴赫猜想》,也很自然地想到這個當時風靡一時的報告文學的作者——徐遲。
后來注意到,徐遲的創作或者說發表高峰出在1978年,這一年 相繼發表了 《哥德巴赫猜想》 《在湍流的渦漩中》《生命之樹常綠》等,還在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了報告文學集。
因為同樣是創作者,看過哥德巴赫猜想的我,也對另外兩本書產生了興趣,尤其是《生命之樹常綠》(文末附有鏈接)。 《生命之樹常綠》的價值,不僅在于記錄了一位科學家的生平,更在于它以文學的方式回答了 “科學的意義是什么”、“知識分子應如何自處” 的時代命題,而且這部作品尤其具有人文關懷,在改開之初就提出了英雄者不少高大全的命題。
文章中,徐遲特別講到了,蔡希陶并非閉門造車的學者,而是始終將科研與現實需求結合??箲饡r期,他研究云南植物資源以支援前線;新中國成立后,他推動橡膠種植以解決國家戰略物資短缺問題;晚年仍堅持在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一線,探索植物資源的經濟價值,而且他還買下來緊鄰黑龍潭的一塊地……通過這些具體實踐,展現了 “科學不是空談,而是解決問題” 的務實精神。
通過這部作品,通過蔡希陶的故事,徐遲讓更多的人了解到云南熱帶植物研究的重要性,也讓 “扎根基層、服務國家” 成為科學家的精神符號,間接推動了此后青年投身科研、扎根邊疆的熱潮。
那是一個多么火熱的年代啊。
那個時候的文學作品,包括報告文學,有一種味道,很獨特,現在已經看不到了,就是很親切,很樸實,沒有功利的氣息。
記得小時候,我特別喜歡報告文學,有點零花錢,就去買報告文學的雜志,因為這種文章生動,真實,也開眼界。這些閱讀以及吸收,對我后來的成長包括文風的形成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很感激那些報告文學作品……感謝你們陪著我一同長大。
有一篇徐遲的攝影記者的文字,也很好看,午米醬:https://www.meipian.cn/4pib572j 大家可以找來看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