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環球網
近日,由中交三航局承建的東海大橋橋墩過度沖刷區域防護工程通過交工驗收。該項目的順利交付,標志著我國跨海大橋樁基防護技術邁入新階段。
作為國內首個跨海大橋樁基防護工程,項目主要針對長約32.5公里大橋范圍內的205個橋墩樁基過度沖刷區域,進行系統性拋填防護。從“技術空白”到“精準防護”,項目團隊攻克了復雜海底地質護底、低凈空復雜斜樁群高精度水下拋填等技術難題,并創新性研發用于跨海大橋沖刷防護的專用設備,為東海大橋長期運營安全提供堅實保障。
直面挑戰:海洋環境下的橋梁安全“護航戰”
作為中國第一座真正意義上的外??绾4髽颉獤|海大橋,是連接洋山深水港區與上海市唯一的陸路交通樞紐,受長江來沙逐年減少、潮汐、地形等諸多自然因素制約,東海大橋橋墩周圍海床區域出現不同程度的沖刷現象,對橋梁結構穩定性產生了不利影響。針對這一問題,項目團隊先后參與了防護試驗及應急工程,以驗證防護設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并于2021年4月正式承建了東海大橋橋墩過度沖刷區域防護工程。
為了打贏這場遠海“護航戰”,項目團隊時刻關注天氣與風浪變化,統籌海上施工部署,調度各類船舶近百艘,組織精兵強將常駐海上,精準把控潮水作業窗口期,先后完成17萬立方米聯鎖塊預制,鋪設近92萬平方米軟體排,拋填近18萬立方米石棱體護堤、74.5萬立方米袋裝碎石和81萬立方米袋裝混凝土。三航建設者不僅以精誠協作鑄就優質工程,更以科學安全管理體系為生命護航,實現了從“建橋”到“護橋”的歷史性跨越,彰顯出“安全為先、質量為本”的卓越工程理念。
創新攻堅:打造海上施工“移動堡壘”
在東海大橋樁基防護施工中,項目團隊從理論到實踐全鏈條攻克多個技術難題。
針對東海大橋橋墩樁基沖刷問題,開展了沖刷機理、防護設計、專用施工裝備的研究,創新性應用示范了“袋裝碎石·袋裝混凝土·邊緣軟體排護底”“沖刷坑邊緣主動勾連體防護”“新型固化土防護”等沖刷防護方案設計的關鍵技術;并自主研發專用施工裝備——斜向溜筒拋填專用船及群樁間袋裝混凝土制備、拋填一體化施工船舶,與傳統水上拋石相比,拋填流失量減少約16%,海上作業工效翻了1倍,實現了降本增效的目標。
針對現場安全管理的挑戰,項目團隊通過整合GPS信號、傳感器數據、測深儀信息及海底管線地圖,創新開發水下溜筒拋石定位監控系統,實現作業全程“一屏顯”,可供建設者們直觀查看拋填防護效果。依靠船上的“智能哨兵”,不僅能將水下拋填精準落位誤差控制在10厘米以內,而且有效避免了作業船舶與橋墩發生碰撞危險,為安全生產構筑起一道數字化防護的大網。
新型施工船舶還以生活區與物資保障系統為核心支撐,人員與資源高效調度,突破傳統水下作業時間約束,推動海上工程作業向“全天候、集約化、智能化”方向跨越式發展。由此,項目團隊創造了205個橋墩防護提前25天完工的佳績。
成果落地:筑牢安全防線,賦能區域發展
東海大橋橋墩過度沖刷區域防護工程的成功實施,為跨海橋梁樁基防護技術體系化發展,提供了領先的“理論+實踐”雙重依據,不僅助力了上海國際航運中心能級提升,更是以“硬核科技”賦能長三角經濟高質量發展。交工驗收會上專家評價,“這不僅是一項工程成果,更是為沿海橋梁防沖刷提供了可復制的‘中國方案’?!?/p>
該項目相關研究成果已獲得多項發明專利、實用新型專利及水運一級工法認證,并斬獲水運科技進步獎,發表中文核心論文多篇。項目相關課題還于近期通過“十四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交通基礎設施”重點專項“沿海交通水工建筑物韌性提升關鍵技術”項目績效評價會。經專家組認證,該成果提升了同類條件下的跨海大橋沖刷防護技術水平,填補了相關技術空白,為跨海大橋橋墩沖刷防護工程提供了可借鑒的設計、施工技術指南。
未來,項目團隊將積極推廣成功經驗,力爭在更多沿海橋梁、海上風電、跨海工程建設、深遠海開發等項目中應用相關技術,進一步帶動相關設備制造與產業鏈升級。 隨著東海大橋“安全屏障”全面筑牢,這條連通陸海的經濟動脈將更穩健地服務區域一體化發展,為長三角產業協同與民生福祉注入新動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