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1日,濟南市文物保護利用中心打造的“這一站,濟南!文物研學游”活動第三期古建筑巡跡之旅熱力開啟。在專業人員的帶領下,讓孩子們完成了一次穿越時空的文化對話,讓濟南古建筑中的歷史密碼變得可觸可感。
上午9點,大家齊聚大明湖畔遐園,研學老師帶領大家漫步園中,曲徑通幽處的月洞門成為焦點。“這扇門藏著古人的智慧”研學老師引導大家觀察,“通過門看出去就是框出來的一幅畫,從門里走出去看到的就是一片景”這些細節讓參與者們驚嘆:“原來中式美學建筑與自然山水的結合如此奇妙!” 慢慢前進,一個山字形建筑映入眼簾,研學老師娓娓道來,“此處叫做奎虛書藏,雖然由德國工程師設計,但是融入了中國傳統建筑元素,女兒墻采用了疊落狀馬頭墻處理,是中西合璧的產物,同時1945年在此舉行了侵華日軍山東戰區簽降儀式,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
轉場到齊魯古建藝術空間,里面的建筑構件和歷史信息處處透露出“中國營造智慧”。大家跟著講解員的步伐,仔細傾聽中國建筑的發展脈絡,了解榫卯結構的奇妙,知曉斗拱的作用,看到不同顏色的琉璃瓦,觀察不同類型的建筑,孩子們聽得入了迷,并一起積極討論“原來石窟寺也是建筑的一種類型”、“這個榫卯結構真神奇,竟然不需要釘子就能蓋起一個房子”,絲毫不在意炎炎夏日帶來的酷暑難耐。
走進曲山藝海博物館,大家近距離觀察了濟南近代建筑當中保存最完整的一處四合樓式建筑,并跟隨著講解員的步伐細細聆聽,了解到了這座建筑所承載的歷史記憶。作為我國北方重要的曲藝之鄉,濟南長久以來就以“曲山藝海”的美名享譽神州大地,最早可追溯到史前時期,清代劉鶚更是在《老殘游記》中,把濟南“曲山藝海”的盛況描繪得淋漓盡致,展覽上一幅幅精彩的老照片更是展現了老濟南“曲如山,藝如海”的精彩過往。
手繪京劇臉譜DIY活動在曲山藝海博物館的互動區展開。孩子們一筆筆色彩落下,不僅勾勒出角色的外貌特征,更是在臨摹與感知中華民族世代相傳的價值觀圖譜。當孩子們興奮地展示著自己的作品——“我畫的是紅臉的關公,他是大英雄!”、“我畫了黑臉的包青天,他特別公正!”——稚嫩的話語中,傳遞出的正是對忠奸善惡、仁義禮智信等傳統文化核心概念的直觀體悟。
活動結束后不少參與者仍在熱烈討論:“原來濟南有這么多老建筑,里面藏著這么多智慧!”濟南市文保中心工作人員表示,古建筑是城市的“活化石”,此次研學活動通過“看、聽、做”三維體驗,讓更多人讀懂了磚石背后的文化基因。未來,“這一站,濟南!文物研學游”系列活動還將帶領青少年走進更多古建地標,讓濟南的歷史文脈在行走中代代相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