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芬奇對馬體進行定量研究的素描草圖
“跑馬溜溜的山上,一朵溜溜的云喲……”“馬兒啊,你慢些走、慢些走哎,我要把這壯麗的景色看個夠……”這些膾炙人口的中國經典民歌曾用音樂形象地給我們描繪出一幅幅有馬兒跑動的迷人圖景,并感染和激勵著幾代中國人。而現在,讓我們來看看有馬兒元素介入的繪畫作品,從中領略到另一種多姿多彩的馬科學圖景。
古今描繪馬兒之圖景
“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是我們聽到的在賞識人才方面最無奈的經典話語。九方皋是中國春秋時期相馬家,他曾受伯樂推薦,為秦穆公相馬三個月。他相馬不計表象,著重考量研究馬的精氣神。將中西方繪畫藝術融會貫通的藝術大師徐悲鴻的名作《九方皋》就描繪了他在相馬時的生動場景——馬匹一些不為眾人所知的“經驗指標”是九方皋選馬時真正獨到的“科學依據”。
畫為《九方皋》圖(局部)
細看《九方皋》,主人公左手叉腰凝視并欲觸摸有野性而靈動的黑駿馬的表情(心想這真是一匹好馬?。?,與送馬人低頭望地、不敢正視仰慕已久的九方皋最后判定的神情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而對左邊那個送馬人的眼神和背過身的白、灰等馬匹的描繪已宣布了它們落選。
漫畫大家方成的作品《相馬》,諷刺的是不懂裝懂的外行官員“相馬”的場景
一般來講,由于騎者的操縱,馬的前蹄高抬、尾巴飛揚、躍躍欲試,是馬兒即將奔騰而去的表現。中間兩幅表現英雄氣概的畫作皆是如此。
雅克·路易·大衛(1748—1825)的油畫《跨越阿爾卑斯山圣伯納隘道的拿破侖》再現了第二次反法同盟戰爭期間,法國軍事統領拿破侖率領4萬大軍,登上險峻的阿爾卑斯山,為爭取時間抄近道越過隘道進入意大利時的情景。也不知這幅表現拿破侖騎馬且構圖與《斯福查紀念碑》十分相似的經典名畫是不是受到了達·芬奇草圖中駿馬騰躍的啟發。
左畫:由達·芬奇繪制的《斯福查紀念碑》素描設計草圖;
右畫:由大衛創作且與左畫相差幾百年的《跨越阿爾卑斯山圣伯納隘道的拿破侖》
馬的祖先是生活在5000萬年前新生代的始(祖)馬。人類在馴養它們以前,曾把馬當作食物的來源。第一匹現代馬出現在距今3000多年前的古巴比倫。在15000年前古人類的洞穴壁畫中,考古學家也曾發現馬的形象。從中國甲骨文上的“(馬)”字就可以看出其與現在野馬特征非常相像。
中國是很早就開始馴化馬匹的國家之一,從黃河下游的山東,江蘇等地的大汶口文化時期及仰韶文化時期的遺物中,都證明距今幾千年時幾個野馬變種已被馴化為家畜。也大約是那個時候,當世界上第一個人突發奇想地騎到馬背上時,人類利用馬作為農耕、運輸、通信、競賽、娛樂甚至戰爭等工具的歷史也就開始了。
責任編輯|趙青云 張欣瑤(實習)
運營編輯|趙青云
質量審核 | 王維嘉 李雅欣
圖文來源 | 《知識就是力量》雜志《當馬兒“跑”入繪畫》,撰文/劉夕慶,原文有刪改,原創作品轉載請注明來源。
知識就是力量
現訂購2025年
定價360元
把一整年的知識抱回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