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特朗普執掌白宮以來,中美貿易摩擦持續升級,直至今年四月達到空前緊張的階段。
不過,在日內瓦和倫敦相繼舉行的兩輪雙邊會談后,局勢出現了一定程度的緩和,美國也逐步撤銷了一些針對中國的限制措施。
但這并不意味著中美之間的經濟博弈已經結束,相反,這更像是暴風雨來臨前的短暫平靜!
這種判斷并非空穴來風。就在近日,特朗普向多個國家發出了加征關稅的通知,稅率從25%到50%不等。
這其中甚至包括日本與韓國等傳統盟友,兩國出口至美國的商品將面臨25%的額外關稅。
在特朗普看來,這樣的稅率已是“友好對待”,但顯然,日韓對此并不買賬。
目前,日韓正積極尋求與美方展開進一步談判,而就在此關鍵時刻,一則突發消息再度引發關注!
據韓國貿易部一位高級官員透露,在當前的美韓貿易談判中,美方明確要求韓國必須采取針對中國的限制性舉措!
換言之,若韓國拒絕這一條件,25%的關稅將立即實施;如果接受,則仍有協商空間。
顯然,特朗普已不再掩飾其真實意圖,此前對華貿易降溫不過是策略性調整。
如今他試圖通過關稅施壓,迫使各國在中美之間做出抉擇,從而實現削弱中國全球經貿聯系的戰略目標。
那么,特朗普的這一圖謀是否真的能夠得逞?
特朗普施壓
7月11日,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毛寧在例行記者會上回應了有關美國在與韓國談判中要求其限制中國的報道。
她指出,中方支持以對話方式解決分歧,但堅決反對任何損害第三方利益的協議安排。
與此同時,韓國貿易部高官也證實,美方確實在談判中提出了此類要求。
實際上,特朗普此舉早有預兆。此前,美國雖看似在與越南的關稅問題上作出讓步,但卻對所謂“轉運”自中國的商品加征40%的額外關稅。
所謂“轉運”,指的是貨物經由第三國轉口以規避關稅,而在全球供應鏈高度融合的今天,這類操作極難界定。
越南經濟嚴重依賴與中國之間的產業鏈合作,大量原材料及零部件均來自中國,限制“轉運”實質上是逼迫越南切斷與中國緊密的經貿聯系。
《南華早報》《紐約時報》等多家國際主流媒體分析指出,該條款正是特朗普政府試圖孤立中國的關鍵一環。
當前,東南亞以及韓國等地的供應鏈體系與中國高度嵌套,許多產品的制造流程涉及多個國家。
例如,越南出口的諸多商品中含有大量中國制造的零部件,韓國工業體系同樣與中國市場深度綁定。
美國強求這些國家限制中國企業或產品,不僅觸及多方核心利益,也將對現有全球產業鏈造成巨大沖擊。
以關稅為籌碼脅迫盟友與中國脫鉤,本質上是一種典型的“貿易訛詐”行為。
根據《華爾街日報》披露,“孤立中國”的戰略構想主要由財政部長貝森特推動,其建議包括禁止中國貨物流通、阻止中國企業在海外設廠,甚至將中國公司從美股退市。
不可否認的是,作為全球最大消費市場,美國確實具備一定的談判優勢;同時,其金融體系的主導地位也為打壓中國提供了工具。
然而,白宮內部對此意見不一,加之特朗普政策頻繁變動,導致外界難以準確把握美國的真實立場。
盡管日本與韓國是美國的傳統盟友,但在經濟層面與中國保持密切往來是不可忽視的事實。
日本貿易機構負責人坦言,本國企業在中國市場擁有廣泛利益,無法輕易放棄。
歐盟方面也明確表示無意全面卷入中美貿易戰,更傾向于繼續擴大對華投資與貿易。
由此可見,特朗普企圖借助關稅壓力迫使盟友孤立中國的計劃,正遭遇來自國際現實的強烈阻力。
特朗普能否如愿以償地在貿易領域實現對中國圍堵的目標?
特朗普注定失敗
對于特朗普的關稅政策,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保羅·克魯格曼公開批評稱,特朗普政府對國際貿易的理解存在根本性偏差。
他指出,貿易的核心在于“你能買到什么”,而非“你能賣出什么”。
美國對華出口以農產品為主,這部分需求可由巴西等國替代,而中國商品在美國市場卻難以找到有效替代品。
因此,加征關稅更多是在擾亂美國自身的供應鏈結構,最終成本將由本國企業和消費者承擔,實屬損己不利人。
此外,非洲和拉美地區的學者也紛紛抨擊美國濫用關稅工具的單邊做法,認為其已不再是值得信賴的貿易伙伴。
南非、肯尼亞等多個非洲國家正積極推動多元化合作,努力減少對美國市場的依賴。
全球南方國家正在探索新的多邊貿易機制,而美國推行的單邊主義被視為阻礙全球經濟發展的負面因素。
數據顯示,東盟、中國、日本、韓國等地區已顯著降低對美市場依賴,區域間貿易往來持續增長。
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保羅·克魯格曼
中國通過加大新興產業投入和擴大開放,助力周邊國家構建更具韌性的經濟網絡。
拉美多國領導人從最初的對抗轉向務實合作,反映出他們對中國市場的重視。巴西近期對特朗普關稅政策的全面反擊就是例證之一。
《華盛頓郵報》等媒體分析認為,特朗普一味依靠施壓手段,缺乏有效的激勵機制,難以維持盟友長期忠誠。
中美之間也不會因美國施壓而徹底脫鉤,更多表現為供應鏈的“延長”而非“斷裂”,因為美國仍需依賴中國商品以緩解通脹壓力。
換句話說,特朗普希望通過關稅手段迫使其他國家配合其孤立中國的戰略,無異于癡人說夢。
面對這場貿易戰,中國應做的,是加快內需拉動,拓展除美國外的國際市場,推動產業升級,提升抗風險能力。
這場貿易沖突反而成為中國深化國際合作、優化經濟結構的重要契機。
再加上特朗普反復無常的關稅政策,使得美國信譽受損,愿意在其壓力下妥協的國家也越來越少。
截至目前,真正與美國達成貿易協議的國家數量極其有限,特朗普政府色厲內荏的本質已然暴露。
結語
毋庸置疑,貿易戰沒有贏家,但也絕不會成為特朗普所設想的“贏者通吃”局面,中國手中握有反制美國的多種手段。
相比之下,特朗普政府除了揮舞“關稅大棒”逼迫他國妥協之外,還能拿出什么實質性籌碼呢?
參考:
澎湃新聞:美要求韓國采取限中措施,外交部:任何協議都不應損害第三方利益 2025-07-11觀察者網:“美越協議這一條是想孤立中國,問題是,世界同意美國這么做嗎?” 2025-07-04觀察者網:美國想用關稅談判在經濟上孤立中國?其他國家:我們想繼續與中國做生意 2025-04-16觀察者網:諾獎得主克魯格曼:特朗普會輸,“用關稅談判孤立中國”行不通 2025-04-17觀察者網:美媒哀嘆:除了大棒什么也拿不出,還想孤立中國? 2024-11-27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