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唐芹(中國心理學會臨床心理注冊系統注冊督導師/注冊心理師)
我的書終于出版了
歷時5年的時間,在非常機緣巧合之下,找到了這本書的產婆,然后順利地出版了。這本書讓我有機會和好多好久沒聯系的朋友、同行重新聊起來,收到他們的祝賀,我特別開心。
更讓我開心的是看到讀者的評論。有些評論讓我想起自己還在校園讀書時的日子,有些則讓我回憶起工作后做咨詢和督導的某些瞬間。最讓我感動的是,有讀者說他們在書里看到了自己一直以來的臨床思考——那些沒有被書本或學習確認過的感受,那些他們想說卻不敢說的話。他們說讀我的書感到無比親切、自然,好像我們跨越了時空,看見了同樣的東西。是啊,這本來就是關于人類情感和心靈的事。
在咨詢這條路上走得越久,我越覺得,我們真的應該多聊聊那些小得不能再小的事情。恰恰是這些小事,讓我們感受到作為人的共通性,讓我們獲得一種深刻的聯結感。
這本書從何而來
想寫書的念頭,最早是在深圳執業時冒出來的。那時候我有兩位同行好友,王晶和柴欣。我們每周都會見面討論專業工作,時不時還約著出去吃小龍蝦。我特別懷念那段日子——我們在一起時,總會碰撞出火花,關于咨詢的、督導的、教學工作的。但更讓我懷念的,是我們在彼此相處時的那種美好感覺:我們會覺得自己很好,覺得自己的想法很好,甚至覺得自己像大師一樣優秀。我們常常半開玩笑地說:“我們該把這些討論寫下來,寫成書,流芳百世。”
這本書寫于2019年,那一年也是我離開深圳去美國的一年?,F在回想,或許我也是在用文字懷念一些失去的東西。我始終記得我們在一起說過的話,那些理想和宏大的愿望。
一開始,我只是零零散散地記錄工作片段。后來這些素材越積越多,有些被我用來講課,反響很好。我發現,盡管每年都有大量心理咨詢書籍出版,但很多學習者仍然感到困惑——有時候書讀得越多,反而越迷茫;咨詢做了幾年,反而越做越沒章法、越沒自信。但當他們和我討論后,常常會豁然開朗,找到思路,找到抓手,更重要的是,找到自信??上в懻摰臅r間總是有限,常常意猶未盡。所以我想,如果能把這些寫下來,就能讓更多人看到,讓他們可以反復閱讀、思考。這是相當有意義的事情。
然而,從素材整理到成書還有一個漫長的過程。臨床的素材往往是雜亂的,碎片化的,而我需要從中整理出典型的,有用又易于理解的案例片段供讀者學習。我想要呈現問題,通常大家怎么想,通常大家會怎么做,我會怎么想,我會怎么做。要把這些內容都一一寫好,對我來說是挺不容易的。在臨床情境里,或者教學督導過程中,我們的語言是口語化的,帶有情境性的。可是當我需要寫下來,我需要以更書面的方式,并且需要一些篇幅來呈現我們所討論問題的前因后果,才能夠讓讀者理解這一過程。我始終希望我的語言可以還原和再現一個咨詢或者督導情境,讓讀者感受到自己就在其中,與我和個案進行對話。
這本書的特點
01 市面上少有的,著重于臨床經驗指導的書籍
市面上的心理咨詢書籍種類繁多。大致可以分為幾類。
一類是系統講解咨詢技術的工具書,例如《助人技術》《心理咨詢師的問診策略》等。我在學校讀書時,這幾本書就是我們的主要教材。這類書的特點是“干”——內容扎實,信息量大,條理清晰,非常適合打基礎。如果有老師引導、帶著一點點學習和練習,確實能幫助初學者建立良好的專業起點。但如果只是自行閱讀,常常會覺得“太干了”,甚至有些“噎得慌”。
另一類則是更通俗、生動的作品,比如《診療椅上的謊言》《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師》。無論你是否是心理咨詢專業人員,這類書讀起來都令人愉悅。它們能直觀地展現心理咨詢的獨特魅力,喚起讀者的情感共鳴,甚至帶來某種治愈感。讀這類書的體驗是“爽”的,但盡管我們被深深打動,卻往往難以從中學會:我們該如何成為那樣的咨詢師?
還有一類則是理論實務類書籍,例如《僵局與詮釋》《內在生命:精神分析與人格發展》。這類書極具專業深度,內容“硬核”,常常一兩頁就足以讓人反復揣摩。即便是案例的呈現,也需要讀者用心體會其背后的理論邏輯與臨床思維。
而這本書與上述幾類有所不同。它是一部聚焦于“臨床學習經驗與指導”的書籍,旨在幫助學習者識別臨床訓練中的重點與難點。它有干貨,但不“噎人”;有案例,但不是“爽文”;它不是操作指南,不能直接告訴你怎么做咨詢;它也無法替代以上任何一類書的功能。我希望它能夠為為已有的書籍體系做一種補充。
許多已讀過本書的同行——無論是初入行的新手咨詢師,還是擁有豐富臨床閱歷的督導師——都表示書中內容引發了他們對自身臨床經驗(個案經驗或教學督導經驗)的共鳴。他們在書里看見了自己的感受、困惑與思考,也許這正是我寫這本書最初的愿望。
02 簡明、清晰且實用的工作地圖
“這本書是一張咨詢工作的地圖”——這是我的編輯在通讀書稿后給出的反饋,我非常喜歡這個詮釋。它精準地概括了這本書的模樣:就像探險者手中握有一張地圖,它并不能讓旅程變得輕松,卻能讓這段冒險更安全、更有方向感,也更令人安心。
正因為它是一張“地圖”,所以這本書不會顯得復雜,甚至在很多人看來,它可能過于簡單。但在我這些年的執業經驗中,我越來越確信:把復雜的問題看清楚、講明白,是一種難得的能力。每當我與督導討論個案時,總會有一種“怎么那么簡單”的感受。一個我工作了幾十次、甚至數年的個案,在我娓娓道來十幾二十分鐘后,督導們往往幾句話就能點出重點與關鍵——那些讓我費盡心思的復雜,在他們眼中竟能如此清晰明了。也正是因為這種體驗,我深刻地感受到:能將復雜轉化為簡單,是心理咨詢中極為珍貴的本領。
心理咨詢的學習過程非常有趣。一開始,許多學習者躊躇滿志,覺得“只要會說話,誰不會做咨詢?”可學得越深入,越會意識到事情遠沒有那么簡單。尤其當真正開始臨床實踐,很多人會被各種理論弄得無所適從:到底哪本書說得對?哪個理論更可靠?如果來訪者并不符合理論的預設,那我們又該聽誰的?理論與現實之間的落差,常常讓人陷入自我懷疑與焦慮,甚至有些人會覺得自己“越學越不會”,逐漸迷失方向。
而這本書,它像一張地圖,能幫助我們在混亂中重新確認自己的位置,重新思考:我現在在哪兒?我走過哪些路?我希望走向哪里?
無論你屬于哪個流派取向,是剛起步的新手,還是經驗豐富的老手,我相信你都能從這本書中獲得有價值的思考。我刻意避免在書中呈現明確的理論傾向,也盡量不使用晦澀的心理學術語,而是試圖用一種近似對話的方式,講述臨床工作中真實可能會經歷的歷程。我希望它能成為一本,你可以從頭讀到尾的書——尤其是在你剛開始走上這條路的時候,能陪你走一段,給你一點方向感和信心。
在書里你會看到什么
當咨詢師走入臨床工作時,他所面對的處境,常常與探險家無異:做好萬全的準備,迎接未知的挑戰。
臨床學習中最大的挑戰,恰恰是不確定性。而這種不確定性,是無法徹底消除的。無論你多么熟悉理論和技術,無論你多么認真聽課、記錄、練習,無論你有多么睿智的督導師為你分析案例,真正面對來訪者的那一刻,你依然會感受到一種難以回避的不確定——因為此刻,你是一個人。沒有老師、沒有督導、沒有同伴,你必須獨自面對來訪者的講述、提問、否認、質疑,甚至挑戰,你必須在那個時刻,做出屬于你自己的判斷和選擇。
你會問自己:
“我要做什么?我為什么要這樣做?”
“我按照書上說的做了,然后呢?”
“我用了督導時談到的方法,問了問題,來訪者回答了,然后呢?如果他不回答,或者完全否認了,我又該怎么辦?”
這些疑問正反映了臨床的不確定性,它們也攜帶著焦慮,常常讓咨詢師感到不安,甚至卻步。
人一旦陷入焦慮,往往會渴望一個明確的答案,希望有一個“正確做法”可以依賴,以解除內心的不安。
我很希望我有這種神奇的能力,實現這個美好的愿望。但我不能,也不愿欺騙你這本書是一部萬能的指南——它并不能讓你從此無所畏懼、從容不迫地面對臨床。
我想做的,是邀請你一同進入以下這些真實的臨床情境:
“在做初始評估時,我如何一邊搜集信息,一邊進行概念化理解,同時讓來訪者感受到我們的談話并不枯燥乏味?”
“當我要和來訪者討論遲到時,怎樣才能引導他看到這個行為的心理意義,而不是讓他誤以為我是在指責他?”
“我害怕談咨訪關系,我和來訪者的談話總是浮于表面——我該如何讓這段對話深入下去?”
書中這些內容,大多是你已經遇到或即將遇到的。我會以臨床問題為起點,展示我如何思考,并提供我在真實情境中使用過的回應示例。這不是為了給出標準答案,而是為了讓你看到:一個咨詢師在面對問題時,是如何從內在感受出發,逐步進行思考,并將這些思考轉化為有力量和意義的語言回應。
我相信,每個學習者的在臨床中的難點都不同:有的人不知道如何做心理學層面的思考;有的人雖然能思考,卻不知如何說話——既共情又直接、既準確又溫暖。我希望你能通過這些示例,看到咨詢師臨床工作的全貌:從描述問題,思考問題到如何談論與回應;從咨詢師內部語言(思維)到外部語言(回應);以及咨詢師厚重的情感,以及真誠的表達。
我提供的那些回應示例,并不是金科玉律。你不需要模仿我的說法。心理咨詢是一門藝術,而不是一種復制粘貼的技術。每一位咨詢師都應當發展出自己的風格。
因此,我也不愿稱這本書為“心理咨詢的指南”。“指南”聽起來像是一本明確的操作手冊,仿佛可以按部就班地教會你怎么做。但我深知,心理咨詢不是照著流程表就能完成的工作,它更像是一門需要不斷錘煉、感受和體悟的藝術。哪怕我在書中提供了許多提示和注意事項,它也不會直接告訴你該走哪條路。它不會替你做出選擇,但它會告訴你——你擁有選擇的能力。
你會知道:你不是在和來訪者“聊天”,而是在進行一項有結構、有目標的心理工作。當你清楚自己在做什么時,就不會輕易被來訪者的質疑和情緒帶偏;你能透過那些看似擾亂性的行為,看清問題的核心;即便你一時偏離了航線,也能重新校準,回到“咨詢師的位置”,繼續你的工作。
一些已經讀過這本書的同行們給的反饋
受訓中的新手咨詢師:
“唐老師您好,我已經購買并詳細閱讀,寫得很好,對新手咨詢師搭建工作框架非常有幫助,也很佩服唐老師去協作本書所花的心血以及展示自己的臨床案例的勇氣。最寶貴的我想就是大量的臨床案例的展示,生動地待到了咨詢的現場,也看到前輩是如何在咨詢中工作的,很受益,我已經推薦給周圍的朋友了。"
學校心理中心的實習生:
“讀完這本書,覺得特別有幫助,非常遺憾現在才看到這些內容,沒有人從這個系統的角度講臨床具體怎么做。”
經驗豐富咨詢師&督導師:
“前幾天在朋友圈看到這本書,立即下單,今天取回來,于臺燈下品讀,激動又安心。激動的是這正是我想讀的、說出我口欲言而未能言的營養豐富的讀物;安心的是作者仿佛就在面前與你娓娓而談,讓你get到安定、溫暖及智慧的力量。她為新手咨詢師寫的這本書,其實也適合所有渴望不斷自我更新的咨詢師。她如一面鏡子,讓你看見自己,并在看見與遇見中不斷梳理和整合已經學過知識;她也如陪伴左右的督導師,于迷惑處給與你及時指導,令人豁然開朗。如果說咨詢師是來訪者的一面鏡子,那么,讀這本書,能幫助咨詢師在不斷的自我覺察中,盡力保持鏡面的清晰與完整?!?/p>
“這本書好看!這本書不僅適合純新手咨詢師,事實上學了16年咨詢的我讀完仍覺很有收獲。最大的感覺就是看的不過癮,想看到更多她的總結和細節分享。今天的咨詢和督導中,我也覺得參考這個框架讓我和受督對來訪的理解都更加深入,干預更有方向了。這本書很大程度激發了我自己的反思,因為每個咨詢師都要形成屬于自己的人性觀,評估,概念化和干預的思路,確認自己判斷咨詢效果的方法,否則很容易被各種繁雜的評價和反饋擾動或淹沒。也許暑假的時候好好整理,以便在下學期開設的咨詢課上與同學們分享?!?/p>
“讀完書我知道具體怎么去指導學生,我發現我的受督在評估方面就出現了書上的典型問題。在此之前,我只有模糊的感覺,但現在我更清楚他們的問題在哪里?!?/p>
“讀你的第一章有些啟發,讓我反思了一下自己近幾年工作的一些普遍性問題。”
最后,穿插一個有趣的事情,我發現在眾多的反饋中,有一個反饋讓我覺得特別有意思:“書的質量很好”。那時候我還沒拿到出版社給我的樣書,等樣書到的時候,我不禁生出一樣的感受“這書的質量真的好!”
期待在書中與你相見。
本文用于專業學習與討論,如有不同見解,歡迎分享與討論!
更多心理咨詢學習問題歡迎聯系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