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1日,南方醫科大學南方醫院正式發布我國首個圍手術期麻醉管理大模型——“南方智麻”。
該模型以大語言模型DeepSeek為基礎,融合麻醉學核心知識體系與真實臨床數據,面向醫院管理、患者服務與基層提升三大場景落地應用。
圍手術期并發癥成第三大死因,麻醉管理面臨多重挑戰
根據《柳葉刀》2019年發布的調研報道,全球每年有超過420萬患者在術后30天內死亡,術后死亡占全球總死亡人數的7.7%,僅次于缺血性心臟病和腦卒中。在我國,每年實施手術的患者超過8000萬例,圍手術期心腦血管事件、急性腎損傷、肺損傷、腸損傷等并發癥對患者生命安全構成嚴重威脅,顯著加重醫療負擔。
麻醉管理貫穿圍手術期全過程,涵蓋術前風險評估、術中麻醉維持與生命支持、術后監護與康復等關鍵環節。然而,南方醫院麻醉手術中心主任劉克玄教授提到,當前麻醉決策高度依賴醫生經驗,缺乏系統化、多模態、可追溯的輔助支持工具,面臨臨床風險預測不精準、信息整合困難等挑戰。
DeepSeek賦能“南方智麻”,真實數據打造麻醉學專科大模型
為應對上述挑戰,南方醫院麻醉手術中心劉克玄教授團隊聯合國內科技公司,在“十四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支持下,研發了我國首個圍手術期麻醉管理大模型——“南方智麻”。
“南方智麻”基于DeepSeek大語言模型,融合麻醉學權威教材、國內外臨床指南、專家共識及百萬例中國手術患者的高質量麻醉病歷,構建術語-知識-病例三層次麻醉專業知識圖譜,實現知識系統化表達與全鏈路可追溯。
模型通過本土高質量數據微調與任務定向優化,具備對圍手術期任務的精準理解與響應能力,可顯著提升麻醉管理的個體化、精準化和智能化水平。
據劉克玄教授介紹,其團隊早在2018年便在國內率先建立了“圍手術期數據庫”,并牽頭組建“中國圍手術期結局研究電子數據庫聯盟”,目前已涵蓋全國近30家醫療機構,匯集超1000萬例手術的多模態數據,構建起國內最大規模、數據質量最優的圍手術期協作網絡。這一數據庫正是“南方智麻”本土高質量訓練數據的核心來源,為大模型的專科化轉化提供了堅實基礎。
南方醫院麻醉醫生在試用“南方智麻”。
三大端口,面向醫院、患者與基層
發布會上,據研究團隊介紹,“南方智麻”針對不同臨床應用場景設立了三大功能端口。
醫院端:面向大型醫院麻醉科,通過與手術麻醉信息系統深度集成,實現術前風險評估、個體化麻醉方案制定、術中風險實時預警與輔助決策、術后結局追蹤等功能,覆蓋圍手術期全流程,助力麻醉醫師降低并發癥發生率及死亡率,改善患者術后轉歸。
患者端:面向接受手術和舒適化診療的患者,提供通俗易懂的麻醉知識科普、術前準備指導和個性化問答服務,提升患者對麻醉過程的理解與配合,促進醫患溝通,并提高麻醉醫師問診工作效率。
基層醫師端:面向基層麻醉從業人員,依托標準化知識圖譜與智能問答系統,為日常臨床麻醉提供即時查詢與輔助支持,幫助提升基層麻醉管理能力和規范性,推進麻醉醫療同質化發展。
未來,隨著模型的不斷優化和推廣應用,“南方智麻”將成為麻醉醫生的日常工作助手,實現安全、高效、個體化的麻醉管理。
采寫:南都記者 李文 通訊員 屈理慧 趙秉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