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賣大戰”行至中場,京東、美團、淘寶閃購三方角力進入新賽點。
7月5日,外賣平臺“補貼大戰”驟然升級。
淘寶閃購、美團放出了大量大額外賣紅包券,用戶手握“滿25減21”、“滿25減20”、“滿16減16”外賣券,一度把美團擠“崩了”;京東未直接參戰,而是在7月8日公布了上線4個月助力近200個餐飲品牌銷量破百萬的戰績,并宣布正式啟動“雙百計劃”扶持更多品類標桿品牌銷量破百萬。
10年前,美團曾以燒錢補貼的戰術贏了餓了么,那是一場攻略戰;10年后,美團再一次拿起熟悉的補貼武器,這是一場防御戰。戰術不在老,有用就行。
但時代變了。在“反內卷”被列入國家監管重點之際,近期以無序燒錢為主要手段的外賣大戰,正把行業拉入內卷漩渦,演變為一場不正當競爭,戰局即將進入一個“全員輸家”的危險時刻。
也正因為此,社會對外賣大戰有了新期待:企業的向善發展、中小商家的良性競爭、騎手的幸福指南、消費者的放心外賣……燒錢補貼不是外賣競爭的全部,外賣大戰的終點也不該是內卷。
01 “戰事”升級
始于2025年4月的外賣大戰,因6月的電商大促偃旗息鼓了一段時間,但在7月卻突然進入戰事升級狀態。
先“動手”的是淘寶閃購。
7月2日,淘寶閃購聲稱將砸下500億元補貼,并在一周之內取得了單日訂單突破8000萬單、日活躍用戶數(DAU)達2億的戰績。
美團迅速應對,在7月5日上線了“0元吃”、“0元喝”,并陸續投放大量無門檻滿減券,當天便將美團即時零售的單日訂單量推高至1.2億單,其中超1億單來自餐飲訂單。
從用戶活躍度和訂單量可以看出,無論是淘寶閃購還是美團,都在巨額補貼的刺激下迎來了流量高峰。
作為外賣大戰的第三極,京東則在7月8日披露了外賣階段性運營情況——上線4個月,京東外賣上近200個餐飲品牌銷量破百萬,誕生一批單量破億品牌。三方行研報告顯示,京東在品質外賣市場以45%份額居行業第一。京東同日啟動了“雙百計劃”,持續扶持更多標桿品牌銷量破百萬。
單從數據維度看,外賣市場在激烈的競爭中展露出了前所未有的“繁榮”。
三大平臺單日訂單總和達2.25億單,遠超此前市場預測的1億單預期。
平臺KPI暴漲,對應的是商家、騎手爆單。從“商家爆單到店員忙哭了”、“騎手甚至需要幫消費者搶奶茶”、“一天賣光半年庫存”等輿論聲中,盛況一覽無余。
但值得注意的是,“爆單”的代價,是利潤侵蝕。
今年5月,美團創始人王興在一季度電話會上坦言,將“不惜一切代價贏得競爭”。隨著補貼戰持續,預計美團未來核心本地商業收入的同比增長率將放緩,核心本地商務的經營利潤也將大幅下降。
看得出來,王興很想“贏”。一回生二回熟,畢竟10年前美團就是這么卷出頭的。
高盛預計,受補貼影響,美團息稅前利潤(EBIT)在未來12個月將減少250億元。參考此前摩根大通估算的數據,美團外賣2024年的經營利潤(EBITDA)約為290億元,也就是說,美團參與這場補貼戰的代價是賠進一年的利潤。
圖源:高盛研報
02 內卷沒有贏家
虧損換規模,這是商戰永不落時的生意經。
至今,餓了么都需要以虧損之態才能維系市場份額,這就足以證明這條戰術的“實用性”。
短期實用,并不意味著長久有效。在實操過程中,不乏將這一戰術推向全行業惡性內卷、最終所有玩家不得不負重前行的例子。
比如,曾經的網約車大戰,各平臺通過“你補貼10元我補11元”的競價式補貼,一年燒掉了數百億元。直到今天,網約車行業都還在送券競爭的“旋渦”里出不來。
當幾百億外賣補貼不斷投入市場,網約車的前車之鑒,是外賣行業的長鳴警鐘。
就外賣平臺而言,爆單不僅意味著流量的增長,也意味著平臺運維難度、技術壓力、資金投入都將同步上升;而從長期看,低價補貼成為常態后,不僅平臺的資金周轉和盈利能力將受到考驗。
美團是“過來人”,這些它都親身經歷并至今身處其中。
短期壓力有技術成本的原因在。除了7月5日用戶流量高峰造成的宕機,美團此前還出現過多次騎手端、商家端的調度系統崩潰。
美團財報顯示,公司2024年投入的研發費用211億元。但從現狀來看,無論是智能調度系統的屢次崩潰還是無人配送商業化滯后,都暫時無法為其“技術賦能”敘事提供實質性支撐。
生態紊亂的長期隱患同樣一覽無余。數據統計顯示,2025上半年,消費保上關于美團外賣的投訴量達14,938件,占外賣行業總投訴量的69.73%。投訴量排名前三的“服務態度差” 、“退款糾紛”和“食品安全”,每一個拎出來都是平臺運營、管理壓力的具象表達。
更為重要的是,當消費者形成低價消費慣性,對品質產品、品質服務的價值認知出現偏差后,平臺、商家取消補貼或者漲價,消費者還會買單嗎?
有網約車的例子在前,補貼停止后通常會出現30%-50%的用戶流失,“不補貼不消費”的故事或許會再次上演。
美團的“不惜一切代價”,展示出死守領地的決心,某種程度上只要外賣大戰還在繼續,美團也將持續承受巨大的資金壓力。
毫無疑問,近期外賣平臺持續的無序補貼,已逐漸走向惡性競爭。
確實有價格下降推動行業生態健康發展的例子,如移動網絡、國產芯片、創新藥等領域的“便宜好貨”,但這根本上是技術突破而產生的技術普惠。
相反,歷史上很難找到用瘋狂的價格戰而推動的產業繁榮,卻有不少產業因此困在低價泥淖。比如,手機行業的“性價比大戰”一度擠占技術投入的空間,讓芯片斷供成為行業之痛。
03 低價低質不是“真增長”
如今,外賣行業站在同樣的十字路口,需要做出選擇:是執著于流量的攀比、走進低價陷阱,還是跳出補貼黑洞、重塑產業價值邏輯?
外賣已經進入高度集中發展階段,產業發展規律注定了它下一站走向——生態進化。
來自艾瑞咨詢的調研結果顯示,七成消費者在點外賣時會產生“品質焦慮”,衛生、口感、健康成為三大核心考量因素。
消費者已經從經驗中總結出一套完整的外賣品質評估邏輯:62%的消費者將20元-40元設為合理價格區間,82%計劃增加外賣支出的用戶明確表示將“選擇更高品質餐食”作為增加支出的首要原因。
換言之,“低價”不是消費者選擇一份外賣的首要條件。當高品質配上合理的價格(甚至是溢價),才是命中率最高的選擇。
這也是京東外賣作為后來者,能以“品質”為賣點在外賣行業“開荒”成功的原因之一。艾瑞報告顯示,京東外賣在品質外賣市場份額45%,占據第一。
對消費者,沒有套路,補貼到受市場歡迎的產品上。從億級銷量品牌瑞幸、庫迪、蜜雪,到千萬銷量品牌霸王茶姬、古茗、塔斯汀,乃至新近上線已快速突破百萬銷量的肯德基、海底撈、星巴克,消費者用銷量給京東外賣筑起城樓。
對商家,在可持續作為產業發展主旋律、反內卷成為市場發展訴求的大背景下,外賣平臺更應該尋求補貼換規模、傭金提收入之外的增長路徑。
例如,京東 “雙百計劃” 通過流量扶持、運營支持幫助品質餐飲品牌做好經營、提升銷量,與商家 “分增量” 而非 “搶存量”。
對于騎手群體而言,在“計件工資” 的單一考核模式下拼速度,已經暴露出明顯弊端,整個行業需要共同探索并建立更合理的薪酬體系與權益保障。
經過十余年的發展,外賣行業已經成為社會基礎建設的重要一環,其社會責任的邊界在不斷拓寬,也更容易觸及社會評價的敏感點。尤其是行業龍頭,正如美團掌握外賣市場絕對話語權時,一句“商家傭金高、騎手保障低”就能將其送上輿論審判臺,而京東一句“0傭金、交社保”能一呼百應也正是因為審判邏輯的合理性。
行業變革的號角已經吹響,如今評估外賣平臺是否優秀的標準,絕不是低價,而是“對商家負責”、“對騎手友好”、“提升服務品質”等,每一個維度都考驗著平臺的長期主義視野。
外賣大戰并非在輿論場上爭高下,也不能憑燒錢多少來判定輸贏,而是一場深刻的產業變革。
政策引導的“反內卷”語境下,外賣巨頭也更應該警惕誤把內卷當競爭的誤區。正如京東在戰報中所說:好生意,不靠“燒”出來。可持續,才是真增長。
外賣大戰,沒有贏家。
外賣行業的終極戰場,從來不是“誰能燒更多錢”,而是“誰能為社會創造更多價值”。
低價補貼之外,更應該思考的,是即時零售技術如何反哺傳統餐飲的數字化轉型,或是算法邏輯如何兼顧效率與溫度,抑或大數據如何有效連接起更優質的商品與服務。
由此,這場商業對壘的終點,便不再是某家平臺的獨勝,而是整個行業在反內卷中實現成長共榮。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