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山西太原, 短視頻博主“慕七七”街頭隨機找路人挑戰歷年高考作文題,其中一名農民工大爺抽中1957年高考題《我的母親》,因真誠的表達和樸實的生活感悟感動了無數網友。
全文摘錄如下(后有大爺手寫原文)——
我的母親
因為我是這群工友中唯一上過高中的,兩個女孩子就選中了我,我有幸抓到了“我的母親”這個標題,重溫母親的回憶,讓我思緒萬千。
母親走了三十多年了,就埋在村頭的老墳地里,她的模樣、她的一舉一動,就跟在眼前似的。母親啊,一輩子就沒閑過,天不亮就起,摸著黑才歇,家里家外,操不完的心,穿的永遠是洗的發白、補了又補的衣裳。她心善,能容人,跟鄰里沒紅過臉,有啥好東西,總先緊著別人。
最讓我忘不了的,是吃飯,一大家子人圍著桌子,母親從來不上桌,她就在灶臺邊忙活,等我們都吃完了,她才瞅瞅鍋里,剩下了,就扒拉兩口,要是沒剩,她就不吃了,說“不餓”。那會兒日子都緊巴,窮富都差不了多少,可人心熱乎,講情義,母親,就是那最厚道的一個,她包的餃子,那叫一個香,是窮日子里最盼的念想,過年是她最累的時候,洗洗涮涮,準備年飯,累的腰都直不起來,可臉上總掛著笑,看著我們放炮仗那股高興勁兒,她比我們還樂呵,再破的衣裳,經她的手,也給我們拾掇的干干凈凈。
那時候還是集體,一年四季都出不到一點新鮮菜,到秋天就要分口糧,白天打下谷子,晚上分給每家每戶,這一分就是一個大晚上,農村的秋天還是一個很冷的秋天,母親身上穿著很薄,糧食分到家以后,母親這一晚上凍得受不了,她那薄薄的被子,圍在身上一會兒天就亮了,母親一天的辛勞又開始了。
她揉揉眼,又得爬起來,給一大家子弄吃的,家里人多,那口燒柴火的大鐵鍋,死沉死沉,端上端下,真不是一般人能干的力氣活。現在想想,母親那瘦小的身子,哪來那么大勁兒。
母親走的時候,才五十出頭,是累病的,如今她的墳就在村邊,一個不起眼的小土包,每次回村,我都要去哪兒站站,跟她說說話,我在城里干了大半輩子苦力,扛水泥,扎鋼筋,爬腳手架,手上肩上全是老繭,累是真累,可想想母親當年端那口大鐵鍋的勁兒,想想她凍得發抖還咬牙撐到天亮的樣子,我這力氣就又上來了,母親沒享過福,可她教會我的,就是這骨子里的硬氣和對家的擔當。我得把您撐起來的這個家,接著撐下去,撐穩當。
墳頭上的草,青了又黃,黃了又青,就像我的念想一樣,一年年,總也斷不了。
我已經當了爸爸,也已經當了爺爺,但我已經30多年沒叫過媽媽了,我想著,等哪天我扛不動水泥了,就回村里挨著那堆土躺下,沒準那時候我再叫媽媽,她就能聽見了。
我上一次看到類似這樣樸實的文章,還是3年前一度因標題被誤解的《》。而這次這篇街頭考場里寫就的《我的母親》,更是一次直擊人心的情感釋放。
在水泥森林的喧囂背景中,這位飽經風霜的農民工大爺抽中的不是一道考題,而是一把打開記憶與思念的鑰匙。短短數百字,他以泥土般質樸的語言,雕琢出了超越技巧與修飾的生命重量!
大爺筆下的母愛,是早年清貧歲月里的一律微光。母親破曉即起、子夜方歇的身影,洗得發白、補了又補的衣裳,承受一大家子重擔的瘦弱身軀,這樣的形象早已超越了單純個體,升華成了一個堅韌的時代符號,濃縮著無數新中國勞動婦女無聲扛起一家子生活的倔強和頑強。
母親也很善良,從鄰里間的包容、食物讓渡時的“不餓”再到過年時病痛中的笑容,“厚道”二字成為母親身上最奪目的光芒。那種在拮據中仍能閃耀溢出的溫柔微光,是再怎么貧窮也無法掩蓋掉的人性之輝。
而這篇文章最動人之處,是農民工大爺對母親深深思念的獨特表達。三十多年沒能再喊一聲“媽媽”,此刻在筆下化作綿延不絕的情感回響。母親的離去,并未切斷母子之間的溝通去到,相反化作一種精神支撐。
墳頭上的草,青了又黃,黃了又青,就像我的念想一樣,一年年,總也斷不了。
如此具象化的表述,遠遠超過很多華麗辭藻,時光縱然流逝,但情意卻越發慎重。
我已經當了爸爸,也已經當了爺爺,但我已經30多年沒叫過媽媽了,我想著,等哪天我扛不動水泥了,就回村里挨著那堆土躺下,沒準那時候我再叫媽媽,她就能聽見了。
這樣的描寫,絕非消沉的宿命感,而是一場莊重的生命回歸儀式。肉體的終結被視為與母親的靈魂重逢,超越了悲傷,抵達了生死和解的神圣之境。
母親雖然離去多年,但精神內核早已融入了大爺的血脈之中。在 工地里疲憊時,母親“咬牙忍寒”、“死沉鐵鍋”的力量感仿佛穿越時空被喚醒,支撐著他繼續扛起生活,“硬氣”和“擔當”成為流淌在血液里的家族基因。
從“母親撐起這個家”到“我接替撐穩當”以及守護母親的一方墳冢,大爺的生命軌跡成為母愛能量的循環場。已經作為父輩甚至祖父輩的他,在回望中完成了對母輩精神的繼承與延續。
在扛水泥的沉重勞作間隙,大爺機緣巧合揮筆寫下這樣一篇短文,證明著平凡生命的豐富性和神圣性——即便是最粗糙的手掌亦能銘刻深情,再卑微的肉身也鐫刻著一個不可磨滅的靈魂。
滑動查看8張圖
這份街頭答卷最珍貴之處,在于它未經文學技巧雕琢,任情感放肆噴涌。它超越了應試文本的范疇,成為一扇直面生命本身的窗戶——讓繁忙的都市人群看見了塵土中綻放的詩意,觸摸到了勞動之手蘊含的柔情。
大爺的深情結尾不只是個體思念的歸宿,更是人性共情的樂章:當水泥的冰冷遇見了墳塋的溫度,當生活的沉重擁抱了思念的柔軟,那份純粹的愛意穿越了階層、時間與生死,悄然滲透到了每個讀者的內心深處,讓我們再次相信:母愛是最樸素的神靈,生命終將歸于泥土的溫柔。
(全文完)
關注小號防失聯
為了保持正常接收推文
還望大家能夠將“少爺寫春秋”設為星標
并多多點亮右下角“在看”
拜托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