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時間7月11日,在法國巴黎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47屆世界遺產大會通過決議,將我國申報的“西夏陵”列入《世界遺產名錄》。至此,中國世界遺產總數達到60項。
保護傳承與漫漫申遺路
1988年西夏陵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2006年列入中國國家自然與文化雙遺產預備名錄;2011年啟動西夏陵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和世界文化遺產申報工作;2012年西夏陵被國家文物局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2017年:獲評“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環境整治與基礎設施升級加速;2021年:躋身中國“百年百大考古發現”,學術支撐與國際宣傳并進。2025年:作為中國唯一申報項目沖刺世遺,文本突出其“見證消逝文明”和“多元文化交融”的普世價值。
20世紀70年代系統開展考古工作以來,遺產地政府高度重視西夏陵的保護管理工作。西夏陵于20世紀80年代相繼列為銀川市及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隨之成立專門保護管理機構。西夏陵是中國最早編制文物保護規劃,實施保護工程的遺產之一。20世紀90年代銀川西夏陵區管理處與中國干旱地區土遺址保護技術領先的敦煌研究院開展合作,持續開展西夏陵土遺址保護技術的探索與實踐,至今已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保護工程措施。
西夏陵的申遺工作于2011年11月啟動。2012年西夏陵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錄》對其的保護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
2025年,西夏王陵被正式確定作為國家申報世界文化遺產項目,并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中心提交了完整的提名文件,標志著申遺工作進入關鍵階段。2025年7月11日,西夏陵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成為我國第60項世界遺產。
見證中華文明多元融合
西夏是十一世紀初以黨項羌族為主體建立的封建王朝。自1038年李元昊在興慶府(銀川市)稱帝建國,于1227年被蒙古所滅,在歷史上存在了189年,經歷10代皇帝。其疆域“東盡黃河,西界玉門,南接蕭關,北控大漠,地方萬余里”,最鼎盛時期面積約83萬平方公里,包括今寧夏、甘肅大部,內蒙古西部、陜西北部、青海東部、新疆東部及蒙古共和國南部的廣大地區。前期與北宋、遼平分秋色,中后期與南宋、金鼎足而立,被人形容是“三分天下居其一,雄據西北兩百年”。
西夏滅亡后,元朝沒有修撰西夏史。由于史料匱乏,西夏文神秘難解,西夏歷史撲朔迷離。西夏陵,則成為解開西夏歷史之謎的一把鑰匙。
西夏陵是具有獨特建筑形制和重要文化內涵的一處陵墓遺址群,也是寧夏申報的首例世界文化遺產。考古研究發現,西夏陵大量吸收借鑒中原王朝陵寢制度。考古專家韓兆民、李志清在《寧夏銀川西夏陵區調查簡報》中寫 道:“從王陵墓區所在的地理位置來看,是依山面河,互為形勢。這反映了西夏王陵 墓區的擇地,深受唐宋山陵葬儀及風水堪輿的影響。”
在布局方面,西夏陵沿襲唐宋帝陵主要特點并加以創新:保存了包括陵門、角闕、獻殿、陵塔在內的陵城,陵城外神道、闕臺等構成要素,以及“神道—陵城”的軸線對稱布局;去掉了北宋帝陵中的成對乳臺, 替之以碑亭,并將碑亭制度應用于每座帝陵和部分高等級陪葬墓中。
陵區出土的文物生動揭示了西夏神秘而燦爛的歷史以及與中原文化交往、交融的過程。考古學家們通過考古研究發現,在西夏陵多座碑亭遺址中出土了大量碑石殘塊,包括西夏文和漢文。兩種文字的石碑并存,顯示出黨項族和漢族文化在西夏都具有重要的地位;西夏陵出土的建筑構件集中展現了西夏取材中原地區建材形制、材質基礎上所作的創新,其工藝水平可與中原相媲美;出土于各陵園碑亭的力士馱碑石座不同于中原文化常見的龜砆座,是西夏人融合唐宋佛教石刻藝術的風格創造出來的;陵區出土的錢幣、絲綢、珠飾、金銀飾等隨葬品,見證了西夏時期活躍的商貿交流活動,揭示出西夏在貫通歐亞大陸的“絲綢之路”中的跨區域交流活動的樞紐特征。
西夏陵介紹
西夏陵是中國西北地區11至13世紀由黨項族建立的西夏王朝(1038—1227年)的陵墓遺址群,位于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川市,坐落于具有重要自然地理分界作用的賀蘭山山脈南段東麓,分布范圍近40平方公里。
西夏陵是西夏留存至今規模最大、等級最高、保存完整的考古遺存,直接為中國歷史上延續近200年的西夏王朝及其君主世系提供不可替代的特殊見證,實證了西夏王朝在絲綢之路上的中繼樞紐地位。
西夏陵,位于銀川市以西、賀蘭山東麓是西夏時期留存至今,規模最大、等級最高、保存完整的考古遺存。
西夏陵內含9座帝陵271處陪葬墓,5.03公頃的北端建筑遺址,32處防洪工程遺址等四種類型的建筑遺址,并與峰巒疊嶂的賀蘭山勢,共同形成了雄偉壯麗的陵區景觀。
同時,還包括陵區出土的7100件館藏文物,與遺址上的大量建筑構件殘件。
西夏陵的布局結構和陵寢制度,繼承了唐宋的基本特征,并在此基礎上進行了再創造。
西夏陵出土的建筑構件,造型粗獷豪放集中展現了西夏取材中原地區,建材形制、材質基礎上所作的創新。
現藏于寧夏博物館的鎏金銅牛,出土于101號陪葬墓,集塑形、鑄造、鎏金、拋光等多種工藝于一身達到了神形兼備的藝術效果。
西夏陵每座帝陵陵園均是一個完整的建筑群體,占地面積在10萬平方米以上,坐北朝南,平地起建。高大的闕臺猶如威嚴的門衛,聳立于陵園最南端。碑亭位于其后,這里曾停放著用西夏文、漢文刻制的歌頌帝王功績的石碑。碑亭后是月城,南墻居中為門闕,經門闕入月城,這里曾置放有文官、武將的石刻雕像。有的帝陵還圈有外城,有封閉式、馬蹄形式和附有甕城的外城。基本格局在仿宋陵的基礎上有所創新。
現代快報/現代+ 綜合 央視新聞、新華社、澎湃新聞、人民網、國家文物局、西夏陵景區官網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