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北京日報報道,7月10日,美國商務部宣布8月1日起對韓部分商品加征25%關稅,同日韓媒稱北京擬邀李在明出席九三閱兵。美國此次加稅清單覆蓋韓國汽車零部件、半導體材料等200余種產品。白宮發言人在記者會上明確表示,此舉是“針對區域貿易不平衡的必要調整”。熟悉韓美關系的分析師指出,這是對李在明近期“均衡外交”表態的直接回應。
李在明此前多次強調“中韓關系不應從屬任何同盟”,甚至暗示要重新評估《韓美導彈指南》修訂案。這些言論讓華盛頓感到不滿。關稅清單出臺前72小時,美國駐韓大使還在青瓦臺公開表示“同盟關系需要更清晰的表態”。
李在明(資料圖)
韓國產業通商資源部測算,加稅將導致韓國年出口額減少約12億美元。汽車制造業首當其沖,現代汽車北美工廠依賴的13種核心部件被納入清單,單車生產成本可能增加800美元。
半導體行業更焦慮。三星電子存儲芯片生產線使用的5種特殊材料被加稅,而其在德州的工廠正處于擴產關鍵期。韓國半導體產業協會已向青瓦臺提交緊急報告,警告可能影響4.2萬個就業崗位。
李在明的應對動作很明顯。7月11日上午,他緊急召見財政部長和產業部長,要求“24小時內拿出反制方案”。下午又通過發言人表態“重視韓美同盟的同時,也要維護本國企業利益”,這番話與他上月“不會為同盟犧牲經濟”的表態形成對比。
韓媒援引青瓦臺內部消息,稱中方已通過非正式渠道發出邀請。李在明的首席外交顧問7月10日接受采訪時說“正在評估各種可能性”,但未正面回應。去還是不去,牽扯太多。若出席,可能觸怒美國,畢竟美國國會剛通過《韓美貿易關系評估法案》,其中特別提到“反對韓國與競爭對手深化軍事以外的合作”。若拒絕,中韓剛剛回暖的經貿關系可能受影響——今年前6個月,中韓貿易額同比增長8.3%,中國仍是韓國最大貿易伙伴。
李在明(資料圖)
韓國國內分歧明顯。最大在野黨共同民主黨發表聲明,稱“應抓住改善中韓關系的機會”。而執政黨國民力量黨則批評“這是中國的外交陷阱”。尹錫悅政府時期,韓美聯合軍演規模擴大30%,軍費分擔比例提高至48%。李在明上臺后,雖未停止軍演,但將規模縮減了15%,還推遲了“薩德”系統后續部署計劃。
美國對此的不滿早有表現。今年上半年,美國對韓軍售審批速度放緩,原定6月交付的F-35戰機零部件至今未到位。關稅只是手段之一,更狠的可能在后面——美國參議院正在審議的《2024年國防授權法案》中,有條款要求“重新評估駐韓美軍地位協定”。
中韓貿易額去年達到3623億美元,占韓國外貿總額的21.7%。李在明上臺后,恢復了中斷3年的中韓經濟部長會議,還推動成立了“中韓半導體技術交流工作組”。
軍事領域也有松動。韓國海軍參謀總長上月訪華時,參觀了青島航母基地,這是2016年以來韓國軍方高層首次登上中國航母。雙方還商定今年內舉行海上搜救聯合演習。
李在明團隊正在研究的選項有:派副總統代為出席閱兵式、以“經濟合作代表團”名義訪問北京,與閱兵活動錯峰、邀請中國外長同期訪韓,形成外交平衡。
李在明(資料圖)
韓國國立首爾大學歷史系教授金東吉指出,1945年朝鮮半島光復時,中韓兩國都有大量反法西斯志士并肩作戰。這次閱兵邀請,在歷史認知層面有特殊意義。但現實因素更復雜。美國國務院7月10日發布的《東北亞戰略報告》中,將韓國定位為“遏制地區競爭對手的關鍵支點”。這種定位讓李在明很難在中美之間走中間路線。李在明的選擇,不僅影響韓中關系,還會改變東北亞貿易格局。韓國現代經濟研究院模擬顯示,若中韓自貿協定升級談判能在年內完成,可抵消美國加稅帶來的80%損失。
7月12日,李在明在主持國家安全委員會會議時說“國家利益永遠是首位”。這句話聽起來簡單,要落實到具體決策上,卻沒那么容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