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以《韓熙載夜宴圖》為切入點,將讀者帶入這個武夫當國、文化不敵武力的亂世長卷,從韓熙載的生平、抱負與苦悶切入整個動蕩的時代,介紹南北各政權的更迭;再通過無為的君主、苦悶的心態、迷茫的士人三個主題,詳細解構后唐這個本最有希望完成統一南北的政權,不僅解答了韓熙載苦悶的深層原因,也從一個側面展現了這個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大分裂時代的混亂失序。
同時,作者還創造性地提出應該重新定義五代十國這個歷史時期的價值和作用,指出它在政治上由分裂走向統一、在經濟上在延續前代的基礎上有了新的發展、在文化上一定程度上完成了破立重建,而這一切都為之后宋代的繁榮大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本書文辭流暢,兼具可讀性和學理性,不僅是一部頗為曉暢文雅的五代十國史,也是一部發人深思的社會心態史。
※ 將生動敘事和章末史論巧妙結合,述而后論,剖析不同歷史切面
※ 聚焦南唐書寫,還原文人君臣在武夫暴政下的多重困境
※ 重估五代十國歷史坐標,揭示唐宋變革中被掩埋的文化樞紐
杜文玉,陜西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古代史國家級重點學科學術帶頭人,中國唐史學會名譽會長。
主要從事隋唐五代史、長安學、絲綢之路、歷史地理等方面的研究。尤其擅長從制度、經濟、士人心態等視角,深入解析唐五代時期的社會轉型和權力更替,文筆精煉,敘事生動。
已出版《五代十國文獻叢書》(全十一冊)、《五代十國制度研究》《五代十國經濟史》《南唐史略》等專著二十余部,在國內外發表論文二百余篇。
目 錄
引 子:夜宴圖
第一章 動蕩的時代
一、藩帥當皇帝
二、武夫任將相
三、諸國君主相
四、十國之外的諸國君主
五、結語
第二章 無為的君主
一、從先主李昪到中主李璟
二、只配當翰林學士的皇帝
三、李煜的可悲下場
四、結語
第三章 苦悶的心態
一、韓熙載心態剖析
二、北方士風
三、南方士風
四、結語
第四章 迷茫的士人
一、南唐黨爭
二、輕薄宰相馮延巳
三、徐鉉、徐鍇兄弟
四、潘佑、李平悲慘的命運
五、韓熙載的朋輩
六、結語
第五章 時代的尾聲
一、幾位末代君主
二、一個時代的終結
三、《夜宴圖》 的命運
四、結語
附 錄
五代十國收養假子風氣的社會環境與歷史根源
社會變革與五代十國時期繪畫的嬗變
五代十國簡表
參考文獻
后 記
序 言
五代時期的名畫流傳至今的不少,大多為山水畫、花鳥畫,反映士大夫生活情境的只有不多的數幅,其中最著名的當數顧閎中的《韓熙載夜宴圖》(以下或簡稱為《夜宴圖》)。幸運的是,筆者親眼看到過這幅圖的真跡。大約在七八年前,筆者去北京講學,正好遇到故宮博物院在天安門廣場東面的中國歷史博物館舉行畫展,其中就有這幅《韓熙載夜宴圖》,這使我非常激動,專門抽時間趕去參觀。由于人多,遂在歷史博物館工作人員的帶領下,從北面的側門進入館內,直奔畫展的展廳。這幅圖是長卷,放置于一長長的玻璃柜內,觀眾排隊依次從長柜的一頭走向另一頭,這樣就不能在柜前停留時間太長,以免影響他人參觀。為了更仔細地觀看,不得不數次往返排隊,總算一飽眼福。
其實,對許多讀者來說,《韓熙載夜宴圖》并不陌生,但發生在《夜宴圖》與韓熙載身上的故事,以及韓熙載與他周圍的人所生活的那個歷史時代,恐怕對當代相當一部分的讀者來說都是陌生而遙遠的,然而卻為后世留下了無盡的話題。人們在看到《夜宴圖》的時候不只會想到它的思想內涵、藝術特點、圖中人物的命運,更會關心那個時代的風貌,關心韓熙載坎坷的人生,還有這一時期錯綜復雜的歷史進程等。
韓熙載所處的時代歷史上稱之為“五代十國”,那是在繁榮昌盛的唐王朝之后出現的一段分裂割據的歷史時期,也是一個金戈鐵馬、戰火紛飛的動蕩時代。
所謂“五代”,是指后梁、后唐、后晉、后漢、后周等五個王朝,都是建立在中原地區的政權,也是所謂的正朔之所在;所謂“十國”,是指建立在南方的九個政權,即吳、南唐、吳越、楚、閩、南漢、南平、前蜀、后蜀,再加上割據于今山西的北漢。此外,還有大理、定難、秦岐等沒有算在五代十國內的一些割據政權。其歷史從公元907年朱全忠篡唐建立后梁起,至公元960年趙匡胤陳橋兵變建立北宋王朝止,共計五十三年。這是舊史家的傳統觀點。其實在北宋建立時,十國中的大部分政權,如吳越、南漢、南平、南唐、后蜀、北漢等小國都還存在,如何能說這個時代就已經終結了呢?公元979年,北宋大軍滅亡了北漢,中國才算基本統一,若以此來計算,則五代十國的歷史實達七十二年,而十國中有些政權的建立還要更早一些,如前蜀、吳、吳越、楚、閩、南漢等,都建立在后梁之前,只是由于唐朝尚在,它們的實際統治者又大都沒有稱王稱帝,所以不算一個時代的終結。
由于五代十國是一個社會動蕩、戰亂紛起的歷史時期,這一段歷史自宋代以來便被人們忽視。其實這是一個完全錯誤的做法。首先,就像有的現代學者所說的那樣,這一時期“表面上亂,實質是變”。其最大的變化,便是從這一段歷史開始,就始終存在著一個統一的發展趨勢,而不是人們通常所說的五代十國是唐末軍閥混戰的繼續。因為在唐朝末年,全國到處是藩鎮割據,混戰連年不息,而這一時期卻在中原地區消滅了藩鎮割據,實現了局部統一,南方各國也各自實現了區域性統一。這種區域性的統一,有利于當地社會經濟與文化的恢復和發展,再經過數十年的努力,終于在這個基礎上實現了全國的大一統。
其次,這一歷史時期的社會結構發生了極大的變化。唐朝的統治階層從皇室到官員,不是出身于士族就是科舉出身的新貴,他們往往以門第自高,在婚姻觀念上崇尚閥閱。這種以衣冠縉紳為主的社會結構,到了五代十國時期發生了徹底的改變,從皇帝、國王到朝廷權貴,大多來自社會下層,其思想觀念更多地來自平民,婚姻不尚閥閱。至于廣大農民,人身依附關系則更加松弛,租佃制的進一步發展,使其人身更加自由。
最后,便是這一時期的經濟與文化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發展,有的地區甚至可以說是突飛猛進。為了能夠在強敵林立的社會環境中得以生存,各國無不重視發展經濟,主要是在手工業、商業、農業商品化等方面,比之唐代有了較大的進步,原來一些經濟落后的地區,如福建、兩廣、江西、湖南等,都得到了較大程度的開發。至于文化方面,如詩詞、繪畫、書法等都有較大的發展,南方各國無不重視對文人的吸納,重視發展教育事業,培養本國人才。在這一時期全國出現了兩個文化中心,即南唐與西蜀,在中國文學史上有所謂“唐宋八大家”之說,除了唐代的兩人外,在宋代的六個人中,原南唐境內的江西與西蜀正好各占三位,這種現象絕非巧合。還可以再舉一個例子,唐代時福建考中進士者鳳毛麟角,可是到了宋代,福建人才輩出,在當時的政治舞臺與學術園地中占有重要地位。所有這一切都與五代十國時期的開發與發展有著極為密切的關系。
這個時代導致了多少人間悲劇的發生,又上演了多少威武雄壯的歷史活劇,涌現了多少才華橫溢的奇才異士,又出現了多少嗜殺成性的赳赳武夫。這是一個扭曲的歷史時代,又是一個發展變化的新時期,所有這些看似矛盾的事物共同構成了這個時代的鮮明特點。我不知道這樣的描述是否無愧于這一段歷史,也不知道能否經受得起讀者的檢驗。
當我坐在書房中為此書在鍵盤上敲下最后一個句號時,我感到一絲輕松,因為我終于可以以我之所知講述人們未必耳熟能詳的故事了。同時,又有一些微微的不安,不知道這種新寫法能否為廣大讀者所接受。
點擊圖片可直接購買
《武夫當國:五代十國的君主與士人心態》
預售期間,“長城磚”第二輯僅在天津人民出版社官方微店、抖店有售,購買單本折扣為75折,購買套裝更享55折優惠!
一起壘書為城,故史惟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