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2名頂級科學家,將為美國效力,都是清華大學畢業,網友炸鍋。
朱邦華和焦劍濤都是清華大學的頂尖校友,焦劍濤還拿過清華特等獎學金,這獎全校每年也就十幾個人能拿,含金量極高,他們在清華讀完本科碩士,去了美國深造,拿下博士學位,專攻人工智能和AI芯片成果相當亮眼。
2023年他們在美國一起創辦了一家生成式AI公司,技術實力很強,剛起步就拿到了1060萬美元風投,產品方向跟ChatGPT類似,直指AI賽道核心。
英偉達看中他們的潛力,2025年直接拋出橄欖枝,朱邦華被任命為首席研究科學家,焦劍濤當上研究總監和杰出科學家,這兩個職位在科技界都是頂尖級別,說明英偉達對他們的能力極其認可,也顯示出對AI人才的渴求。
清華大學培養的人能在全球最頂尖的芯片公司挑大梁,說明中國的教育和科研基礎已經很扎實,從2010到2021年,中國培養了一大批科技領域的頂尖人才,不少人在全球科技圈嶄露頭角。
網友覺得這么優秀的人才,國內花了大把資源培養,結果卻去為美國企業效力,特別是在AI芯片這種核心領域,難免讓人覺得有點損失,中美科技競爭白熱化,美國對中國芯片產業的限制,比如設計工具和高端設備出口禁令,從沒松過。
科研人員追求更好的平臺和資源,太正常不過,英偉達作為全球AI芯片的領頭羊,資金雄厚,實驗室設備先進,研發環境自由,團隊里全是頂尖高手,這種條件對科學家來說,吸引力巨大。
反觀國內雖然科研投入不少,2024年中國基礎研究經費高達2497億元,占研發總經費的近7%,但有些科研單位還面臨審批繁瑣、項目申報復雜、考核壓力大的問題。
國外的頂尖機構往往給科學家更多自由,讓他們能專注研究方向,而不是被行政任務綁住,再加上待遇差距,硅谷的頂尖崗位年薪輕松幾十萬美元,國內雖然也在提高科研人員收入,但整體吸引力還有差距。
人才流動是全球化的正?,F象,科學家在哪工作,不代表他們的心就完全偏向哪邊,朱邦華和焦劍濤加入英偉達后,公開表示會推動開源項目,跟全球開發者和學術界合作,這說明他們的研究成果,可能通過開放平臺間接惠及中國。
中國的科技圈也在積極應對,比如通過“千人計劃”等政策吸引海外人才回流,2024年新增了數百項吸引外國和華人科學家的措施,國內的科研環境也在改善,像華為、百度這樣的企業,AI實驗室的設備和資金已經能跟國際接軌。
美國在AI和芯片領域依然領先,但中國正在快速追趕,2024年中國研發投入增長10.5%,基礎研究經費大幅提升,量子科技、AI等領域的論文和專利數已經名列前茅,可美國通過吸引中國人才,試圖保持技術優勢。
像朱邦華和焦劍濤這樣的科學家,加入英偉達后,可能幫美國在生成式AI和芯片設計上更進一步,但中國也不是吃素的,國內的AI企業,比如商湯、曠視,正在加速自主研發,芯片設計也在突破瓶頸。
朱邦華和焦劍濤加入英偉達,有人驕傲,有人擔憂,他們的選擇無可厚非,追求更好的科研環境是人之常情,但是我們也要明白留住頂尖人才不能光靠情懷,得靠實打實的條件。
中美科技競爭是場長跑,中國的科研投入和創新能力已經今非昔比,未來只要國內的科研土壤更肥沃、機制更靈活,像朱邦華和焦劍濤這樣的人才,完全可能帶著全球經驗回國,助力中國站上科技舞臺的中央。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