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租房月租2600 vs 老破小空置兩年:上海居住革命誰出局?
上海豪宅驚現85折拋售:三個被忽略的市場信號
別等金九銀十了!上海賣房窗口正在關閉
上海靜安區一套掛牌價直降500萬的豪宅,成為近期中介圈熱議的焦點。房東奚女士的遭遇頗具代表性:2019年以2500萬購入的房產,如今標價2000萬仍無人問津,看房者最高出價僅1850萬。這種焦慮正在蔓延。根據上海市房地產交易中心數據,2025年前五個月二手房掛牌量同比激增40%,平均成交周期拉長至142天。連中遠兩灣城這樣的內環頂流小區,庫存量也突破去年峰值達到145套。
以內環內最大小區,中遠兩灣城為例,目前的掛牌量是145套,已經超過去年927新政前133套的數量,庫存壓力變大;
市場正在用冰冷的數據說話——去年"927新政"后短暫的成交量回升,掩蓋不了48.1%的小區月均成交不足1套的殘酷現實。更令人心驚的是,超過三成掛牌房源陷入"零帶看"困境:外環外的老破小因戶型過時、配套缺失被嫌棄;市中心的老洋房又因總價過高、戶型陳舊被新房分流。這種兩頭擠壓下,2025年5月全市26%的房東主動下調報價,但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價格仍環比下跌0.7%。
大虹橋徐涇,也是同樣的情況,整個板塊掛牌量已經突破前高。
24年10月,掛牌1382套→25年6月,掛牌1390套。
板塊成交量卻開始下滑:
掛牌量激增,帶看量成交量驟降,形成致命剪刀差。
這場困局的根源遠比想象中復雜。上海保障性租賃住房的爆發式增長正在改寫規則:2023年全市僅有17個保租房項目,到2025年已增至260個。閔行區"泊寓"社區打出"應屆畢業生月租2600元"的廣告,健身房、共享辦公區俱全,租金是同地段商品房的8折。與此同時,2024年上海常住人口減少7.2萬,外來人口凈流出15.8萬。當年輕群體被保租房截流,當潛在購買力向杭州、蘇州等人才補貼更高的城市遷移,二手房東的接盤者正肉眼可見地減少。
新房的降維打擊同樣致命。大虹橋徐涇板塊的困局極具代表性:整個板塊掛牌量從去年10月1382套增至今年6月1390套,成交量卻持續下滑。標志性事件是仁恒西郊業主的集體降價——隔壁新盤"虹橋悅府"以4.8萬/㎡均價配建恒溫泳池、三個觀景陽臺,讓掛牌5.5萬/㎡的二手房瞬間失去競爭力。
許多房東卻陷入認知誤區。黃浦區南京西路一套60平老房空置兩年,業主拒絕任何裝修建議:"動過墻面會影響拆遷評估!"類似的執念在浦東豪宅區更甚:某企業主月供8萬硬扛陸家嘴500平復式,堅信"核心資產遲早反彈"。這種賭徒心理正在加劇損失。戴德梁行最新報告顯示,上海核心區域租金同比下跌5.69%,靜安區跌幅高達7.33%。算筆明白賬:持有百平房產的房東,每年租金損失近5000元。
以24年為例,6/7/8三個月反而是成交量比較高的幾個月份
破局需要打破傳統思維。徐匯區武康路有位房東的案例值得參考:他將1927年老洋房的民國磚墻照片做成專輯,在設計師社群精準傳播,兩周內吸引三位文創從業者競價。與其參與無底線的價格內卷,不如找到真正需要這套房的人。服務增值也成新出路:普陀區光新路某二房東改造的"電競主題房",配備千兆光纖與人體工學椅,租金比周邊高出40%;徐匯濱江十位業主自發組成"雨天聯盟",在樓棟大堂設置咖啡吧臺,雨季反而增收800元/月。
網傳7月將出臺的救市政策,或許給部分房東帶來幻覺。但回看2024年"527新政"的效果更具參考性——當時放開外地戶籍購房限制后,6月成交量沖上2.6萬套高峰,但到8月就回落到1.8萬套。業內人士指出:"政策能刺激短期成交,但對遠郊老破大、塔樓等硬傷房源毫無作用。"
上海房地產市場的底層邏輯正在重構。當保障性租賃住房以3.69元/㎡/天的均價收割需求,當二手房庫存突破18萬套歷史高位,房東必須清醒認識到:靠土地增值暴富的時代已經終結,居住價值成為衡量資產的唯一標尺。在閔行區吳涇鎮,有位房東的啟示頗為直觀:降價32萬成交后,用這筆錢置換的蘇州金雞湖畔房產半年漲了15%。"及時止損比死扛更有尊嚴",這句話道出了當下最務實的生存哲學。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