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明年起,中國房地產市場會迎來一個明顯的變化。
不管你是想賣房,還是打算買房,都得先弄明白一個核心問題:現在房地產調控的大方向到底是什么?
過去大家可能覺得調控是為了 “打壓房價”,但現在的重點已經變了 —— 是 “止跌回穩”。這個方向其實很多人都聽說過,但關鍵是怎么實現 “止跌回穩”?
有人可能會想,少建點新房,讓房子變稀缺,價格不就穩了?但這行不通。房地產牽扯太多了,財政收入、就業崗位,還有上下游一堆行業,根本不能輕易停下來。
所以現在的情況很明確:既要讓房價穩住不跌,又要讓新房能賣得出去。剩下的路,其實就只有一條 ——提升新房的品質。這會是地產行業未來最大的變化。
容積率大降:居住密度直接 “減負”
怎么提升品質?從頂層設計就能看出來,年初的政府工作報告、4 月的政治局會議,再到最近的住宅新規,都在給這件事定調。具體的 “升級包” 到底有多大?先看一個關鍵指標:土地容積率。
容積率說白了就是一個小區能住多少人,數值越低,人越少,住得越舒服。現在市面上的二手房,容積率普遍是 4 起步,高的能到 7;但眼下在建的新一代小區,容積率大多降到了 2 左右。
同樣大小的一塊地,以前可能要擠 3000 多戶,現在只住 1000 戶;以前都是 20 多層的高樓,現在換成 10 層及以下的小高層、洋房。
這么一來,小區里的公共空間完全不一樣了。電梯不用再等半天,停車位不再搶破頭,綠化面積更大,物業服務也能跟得上,居住舒適度直接上了一個臺階。
得房率與層高升級:房子 “實得” 更劃算
容積率降低只是第一步,更實在的變化體現在房子本身的 “性價比” 上。這就像商場促銷,價格不變,但給你多裝點東西,其實就等于變相降價了。
得房率、層高這些直接影響居住體驗的指標,都在升級。比如得房率,現在二手房普遍在 80% 左右,新小區能做到 95%;層高以前大多是 2.8 米,現在硬性要求 3 米,裝了中央空調的甚至要到 3.1 米。
舉個實際的例子,武漢徐東有個舊小區叫藍晶綠洲,單價 1.4 萬 / 平,得房率 80%;隔壁有個新小區,單價 1.6 萬 / 平,得房率 95%。看起來新小區貴了點,但算筆賬就清楚了:
同樣買 90 平的房子,舊小區實際套內面積只有 72 平,新小區能到 86 平 —— 直接多出來 14 平,差不多是一個臥室的大小。再算實際面積的單價,舊小區就成了 1.75 萬 / 平,新小區反而只要 1.68 萬 / 平。這么一看,新房子其實更劃算。
這種情況不是個例。從去年下半年開始,很多地方已經不按公攤面積計價了,直接按套內面積算錢;開發商送陽臺、送飄窗也越來越大方,重慶有些新盤,90 平的房子能送 36 平陽臺,居住體驗改善特別明顯。
新舊房形成 “代差”:雙軌制加速落地
這些變化帶來的直接結果,就是新房和二手房會形成“代差”,就像新款手機和舊款手機的區別。
對政府來說,這么做能保住新房的土地拍賣(畢竟土地收入很重要);同時,那些被比下去的二手房,也能慢慢收儲起來,改造成保租房,補充保障性住房的供應。
其實這個方向幾年前就有苗頭了,簡單說就是“房地產公共事業化”:商品房的品質會越來越好,滿足大家對 “好房子” 的需求;保障房的供應會越來越多,價格也便宜,滿足基本居住需求。現在這事兒正在慢慢變成現實。
而實現“住房雙軌制”的關鍵一步,就是讓商品房和保障房的品質明顯拉開差距。未來的好房子,會特別在意居住感受 ——3.15 米的層高、95% 以上的得房率,甚至送個大陽臺,住起來是真舒服。
一旦住過這種房子,再回頭住那些 2.8 米層高、公攤大的老房子,大概率是不習慣的。人都是這樣,見過好的,就很難再適應差的了。
提醒:購房別踩這些 “坑”
最后得提醒一句,不是所有新房都值得買。比如 2018 到 2021 年開工,中途停工兩年,最近才交付的房子,質量可能還是不行。
這次品質升級,肯定會帶動更多人置換房子,有人可能借著機會賺錢,也有人可能因為老房子貶值虧錢。
不管你是想換新房,還是打算買二手房,認清楚 “新房品質升級、新舊房拉開差距” 這個大方向,總歸是沒錯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