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網友問:你會自己省吃儉用,把好東西都留給孩子嗎?下面一溜煙的“不會”,不能慣壞孩子,要先愛自己再愛孩子,甚至還有人說會這樣做的父母是沒苦硬吃,自我感動。
但在若蘭媽咪看來,這些人真的既愚蠢又自私。他們根本就不懂得如何教育孩子,不知道從哪里聽來了幾個連意思都搞不明白的詞匯,就這么顛三倒四的胡亂用上,就以為自己的教育理念更先進,更科學,更高大上了,真是可笑至極!
許多父母會選擇省吃儉用把最好的留給孩子,希望通過物質上的給予讓孩子獲得更好的成長條件,這源于深厚的愛與責任感,是表達愛最直接的方式。扯什么這樣會把孩子慣壞,什么先愛自己再愛孩子,什么平等、分享之類的,這不過是無能又自私者的托詞罷了。
孩子從來不會因為父母愛他就變壞,相反,缺愛的孩子才更容易走上歪路、歧路。孩子只有享受到了父母的愛,才會懂得什么是愛,如何愛自己和愛別人。父母把好東西留給孩子,這是父母對孩子的愛。孩子也會有樣學樣,有了好東西會想著父母,這才是雙向奔赴的愛。一個從未享受過父母的偏愛、疼愛的孩子,他又如何知道怎么去愛父母?
那些喊著先愛自己再愛孩子的,卻要拿“平等、分享”做借口,這不是自己打自己的臉嗎?既然“平等”了,還分什么先后?難不成優先孩子是不平等,優先大人就是平等了?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的傳統都是“尊老愛幼”,優先照顧老人和孩子這類先天的弱勢群體,是文明社會的標志,是人類能夠和諧相處,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
那些說這是“自我感動”的,請問為人父母者,愛自己的孩子,這是本能,需要感動誰?他心甘情愿的愛孩子,不需要孩子感動;他愛的是自己的孩子,與其他人無關,自然也不需要感動其他任何人。
還有說什么“沒苦硬吃”的,大部分人都是普通家庭,平常過日子,哪個不是量入為出、省吃儉用的?勤儉節約,這同樣是中華民族傳承了幾千年的傳統美德,什么時候“省吃儉用”成了“沒苦硬吃”了?難不成要大家都鋪張浪費,奢靡成性?
現在的生活條件比以前確實好太多了,但也遠沒有達到每個人都想要什么有什么的程度,還需細細計劃著才能保證日子細水長流、安安穩穩的過下去。好鋼要用在刀刃上,家里的好東西就那么多,自然是優先照顧幼小的孩子,好東西也要優先留給孩子。
當然,也確實有人自己省吃儉用,把好東西都給孩子,一輩子過得苦哈哈的,自認為對孩子掏心掏肺的付出了一輩子,孩子卻不領情,成了他們嘴里的“白眼狼”的。這樣的情況現實中還不少見。為什么會這樣呢?因為他們一直在偷換概念,或者確切地說,是他們的理解從來就沒有正確過。
“省吃儉用”對應的是根據當前的條件“合理計劃”,不奢靡浪費,而不是刻意地“沒苦硬吃”。比如說,早些年大家吃不飽穿不暖,大家舍不得吃,舍不得穿,炒一盤肉菜,大人舍不得夾一筷子,都留給孩子吃。現在大部分普通人家雖然不能天天錦衣玉食,但吃飽穿暖都沒問題了。一盤子排骨不夠人人敞開吃到滿足,那就做兩盤,人人都有份,而不是非得只做一盤,自己不吃,都讓孩子吃。孩子沒吃完,剩下熱了一頓又一頓,都壞掉了,自己一邊吃著要壞掉的,一邊念叨著做了排骨自己都舍不得吃,留給孩子吃。好的排骨都留給孩子吃了,自己只能吃要壞掉的排骨。
拜托!你家要是因為多做了一盤排骨,下頓就要揭不開鍋了,或者連續好幾天都要吃糠咽菜了,那這頓就不該做排骨,換成白菜豆腐蘿卜土豆,可以夠一家人吃好幾天的。這不是疼愛孩子,是不會過日子!
那一盤排骨剛做出來的時候都是好的,是你自己不吃才壞掉了的。能夠剩下就說明本來就是夠吃的,根本就用不著你“省”下來留給孩子吃。你自己把好東西放壞,浪費東西,卻把責任推到孩子頭上,孩子憑什么還要領你的情?
量入為出,勤儉節約,這是正常安心過日子的家庭最基礎的要求,既不用“沒苦硬吃”來標榜自己的付出,也不打腫臉充胖子。有多大腳穿多大的鞋,有多少錢過多少錢的日子。沒錢就不要鋪張浪費,跟風有錢人的生活,自己過得像乞丐,卻把孩子當公主少爺養。
把好東西留給孩子是為人父母者對孩子發自內心的偏愛,而不是要求孩子投桃報李,綁架孩子的籌碼。既然是“留”,就是這個好東西本就已經存在了,家里人誰用都是用,沒人強制你必須留給孩子。而且,家里的好東西的分配權原本就握在家長的手里,你若不想給,孩子自然也是搶不過你的。如果那個東西最終被孩子享用了,肯定是你同意給孩子的。
父母決定自己省吃儉用,心甘情愿的把好東西留給孩子,是自己的選擇,與孩子無關,千萬不要以此向孩子索要回報。俗語有“千好萬好,一說都了”,父母對孩子的好,永遠不要說出來。這種“好”,孩子能體會到,是父母的福氣,孩子一時體會不到,做父母的首先忘掉自己為孩子所做的。
只是很多父母自己省吃儉用,把好東西留給孩子,就難免無形中多了一份對孩子的期待,期待孩子能記住父母的恩德,讓孩子知道做父母的為孩子犧牲很多,做了很多。有這種想法,就很容易讓父母陷入“價值交換”的怪圈。父母認為,我們舍不得吃,舍不得花,為孩子付出的太多太多了,孩子要知道感恩,要學會回報。
如果家長的“給”是建立在孩子以后必須對他好,他今天的一分付出孩子將來必須同樣甚至加倍的回報的前提下的,那現在還是不要付出的好。因為交換、交易也得講個你情我愿,雙方協商一致呢。家長不能仗著現在孩子還小,你強孩子弱,就強制孩子跟你做這樣的交易。這本身就是倚強凌弱,是不平等的。
孩子現在還小,他不知道怎么拒絕這個交易,但等到他長大了,發現這個交易本來就是父母一廂情愿的,他完全有理由不接受這個交易,不提供父母想要的回報。不履行本就不存在的交易,這是完全合情合理合法的事情。家長非要說孩子是“白眼狼”,這是對孩子名譽的污蔑,理虧的是父母,而不是孩子。
那些自己省吃儉用,把好東西留給孩子,卻把孩子養成白眼狼的父母,是自己愚蠢無知,不懂得如何做一個合格的父母,更不懂得如何教育孩子,才把孩子“養壞了”,而不是“愛孩子”這件事本身的錯。
在孩子成長中,父母的確應該給孩子提供必要的物質支持,但這種支持一定是在家庭條件允許,雙方都舒服的前提下。父母明明收入不高還給孩子買車厘子、榴蓮這樣的貴水果,自己卻舍不得吃一口;父母明明自己一件T恤穿破了都還在穿,卻還給孩子買各種品牌貨;父母明明自己用幾百塊的手機,卻會給孩子買大幾千的手機。被這樣溺愛長大的小孩,往往都很自私,只在乎自己,沒有責任感,甚至沒有養活自己的能力,還如何指望他能夠孝敬父母?
現代社會物質這么豐盛,并不需要我們的父母過分委屈自己。但父母如果只想著先愛自己再愛孩子,還要拿“平等”做借口,只想著滿足自己,一點都不愿意優先照顧孩子,這同樣是很自私的行為。自私的父母,又如何能養出不自私的孩子?
如果父母一邊長期壓抑自身需求,無條件犧牲自己,一邊又不停地對孩子念叨著“我舍不得吃,舍不得穿,我付出這么多都是為了你",這種狀態真的很讓孩子反感窒息。在自己的能力范圍內,適度給予孩子,同時兼顧自己,這才是比較理性的做法。
作為父母,愛孩子是本能,教育孩子也不需要那么多高深的理論,更不需要刻意去“引導”。健康的親子關系應該是父母和孩子共同成長,父母能合理規劃家庭開支,既保證孩子成長需求,又不忽視自己的生活需求,帶孩子共同分享”好東西“。通過你的言傳身教,教會孩子在關愛他人的同時也不要忽視自身的需求。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