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業季的華特迪士尼大劇院里,近200名畢業生接過了特殊的“畢業證書”——他們從上海迪士尼度假區的實習生正式轉正,成為守護“神奇與快樂”的演職人員。這一幕不僅是個人成長的里程碑,更折射出文旅行業通過“產教融合”破解就業難題的鮮活實踐。
校企協同 讓實習與就業“無縫銜接”
2025年全國高校畢業生規模預計達1222萬人,而文旅市場的強勁復蘇(2024年國內旅游人次同比增長14.8%)正催生大量人才需求。如何讓高校學子精準對接行業缺口?上海迪士尼的答案是:從課堂到職場,搭建“儲備人才班”的直通橋梁。
自2016年起,度假區聯合上海旅游高等專科學校等全國14所院校,開設“迪士尼儲備人才班”——校企共同設計課程,將樂園運營案例、酒店服務標準融入教學,學生在校即可模擬前臺操作系統、演練賓客服務場景。這種“理論+實戰”的培養模式,讓實習生上崗即上手。
“在校時練過千百遍,面對客人真不慌。”玩具總動員酒店前臺陳安妮的話道出了許多實習生的心聲。她在實習前已通過情景演練掌握酒店基礎信息,入職后辦理入住的效率遠超預期。而餐飲團隊的黃詩華則受益于“即時反饋”機制:“培訓師會手把手糾正服務細節,這種針對性指導比課本更直觀。”
截至目前,度假區已累計提供2.5萬余個實習崗位,3200余名學生畢業后選擇留下。正如上海旅游高等專科學校袁丁老師所言:“這種合作讓學生提前觸摸行業前沿,無論未來去哪,都自帶競爭力。”
產教融合 培養“會創造快樂”的復合型人才
文旅行業的升級,呼喚既懂專業又通服務的“多面手”。上海迪士尼今年啟動的“上迪夢想產業學院”,正是對此的深度探索。這個虛擬學院將迪士尼運營經驗拆解為“傳承與文化”“職場軟技能”“運營實戰”等模塊,由企業導師與高校教師聯合授課,首批100名學員已在上海旅專開啟學習。
“這里的‘培養’從不局限于技能。”陳安妮的家人觀察到,孩子在實習中不僅學會了高效辦理入住,更懂得“用細節創造驚喜”——比如記住回頭客的偏好,主動遞上他們喜歡的房型。這種“將專業知識轉化為游客幸福感”的能力,正是產教融合的核心目標。
連續七年舉辦的“迪士尼幻想工程上海挑戰賽”則聚焦創意培育。大學生們圍繞“文旅新體驗”設計作品,優秀者不僅能獲得行業大咖指導,更有機會入職幻想工程團隊。這種“以賽促學”的模式,已為行業輸送了不少文旅設計新銳。
以人為本 讓人才“扎根”的生態密碼
“留得住”比“招得來”更關鍵。在迪士尼,“最佳雇主”的秘訣藏在細節里:平等包容的工作環境(1.5萬名演職人員涵蓋不同年齡、學歷、身體背景)、豐富的職業發展通道(如“未來運營領導者”項目),還有讓員工歸屬感爆棚的“神奇時刻”——比如和同事一起為游客制造生日驚喜后,收到的集體歡呼。
“身邊有人從實習生做到主管,這種成長看得見摸得著。”黃詩華正計劃報名輪崗項目,探索更多可能性。度假區通過“認可文化”“職業賦能”“跨界機會”,讓“服務者”也能收獲職業尊嚴:原來在文旅行業,平凡崗位也能孕育不凡成長。
從實習生到正式演職人員,近200張年輕面孔的轉身,不僅是個人的進階,更是行業的啟示:當企業成為“人才培養共同體”的一員,當校園與職場的邊界被打破,高質量就業便不再是口號——它藏在每一次情景演練里,每一句即時反饋中,每一個被看見、被成就的瞬間里。而這片培養“快樂創造者”的沃土,正為文旅行業的未來,注入源源不斷的活力。
原標題:《近200名實習生轉正!上海迪士尼構建高質量就業新生態》
欄目編輯:羅水元 題圖來源:采訪對象供圖 圖片來源:采訪對象供圖
來源:作者:新民晚報 楊玉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