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長絕不是年齡的變老,不是我們通常說的長大成人,成長一定伴隨著內心的痛苦和煎熬,經歷過無助和困難、挫折之后內心的從容和淡定。一個人的一生如果走的很輕松,很順利,那么即使他的生理年齡再長,他的心理一定是不成熟的。只是長大成人了,實際上心智是沒有成長起來。
這些年我一直在比較和觀察身邊的小孩子,我發現一個很明顯的現象,現在的小孩和我小時候的小孩相比心理幼稚很多(我是80后)。記得我們上小學一年級那會兒,感覺五年級的學哥學姐們已經是大人了,我的直觀感受是他們的身高很高,說話行事已很有大人的風范。而現在高中階段的孩子給人的總體感覺還是很“孩子氣”,明顯缺少成年人身上的那種責任意識,做事仍然要依靠大人。
我也曾思考過這個問題,是什么導致現在的小孩缺少了“成熟”呢?我認為原因大致歸為社會和家庭雙重因素。80年代的中國物質條件還很落后,農村的大部分家庭剛解決了溫飽問題,物質上缺乏,精神上就更貧乏了。那會兒還沒電視,人們的精神享受除了傳統的節日之外,無疑是社里派人人到村里放電影了,整個村子“萬人空巷”,平日空曠的打谷場頓時“人山人海”。可能正是由于物質和精神的貧乏,卻讓人與人之間多了更多的交織,左鄰右舍、村頭村尾見面寒暄是照例,茶余飯后聚在一起趙田孫李、東村西村的談天說地,人與人之間多了坦誠和信任。城市里的條件比農村要好一些,鄰里之間互幫互助肯定是常有的,人與人的關系也是真誠的。小孩子在這樣的環境里生活,長期的耳目之所及、所觸,對他們的心智和為人處事影響是深遠的。
相形之下,現在情況大不一樣了,現在的社會人與人缺少了情感的真誠交流,缺失了親情、友情的親屬間真誠紐帶,一切更多的代之以利益的交互和利用(相比較而言),這樣單極的利用關系只能增加一個人的自私和冷漠,肯定不利于一個人心智的健全和好的品質的養成。
家庭方面,婚姻觀念和家庭觀念也發生了很大的改變,老一輩(包括父母輩的人)傳統的家庭觀念很強,實質上體現的家庭內部家庭成員的家庭集體意識較強,家庭成員關系穩定,這樣的氛圍也利于小孩家庭責任的培養。其次,以前社會沒有現在這樣熾熱的商業化和利益化,小孩子也沒有現在一味的單一的近似變態的追求高分數的教育現象,學習只是每個小孩成長的一部分,小孩有更多的時間,更自由的空間去玩耍,每個階段的成長的需求都相對正常滿足,他們是正常長大了的,因此心理和生理是健全的。最后,家庭成員之間相處模式很是影響小孩很重要的一個因素,八九十年代的中國家庭基本沿襲了男主外、女主內的中國傳統社會的模式,男人成為“家里的掌柜的”仍然是家庭的權威(至少在眾人面上是家里管事的),我個人認為這種傳統的家庭模式有其自身的優點。另外,手機對家庭成員關系的轉變有直接的負面作用。
隴塬 2025.7.12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