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則令人擔憂的消息在北京市家長群中引發軒然大波:詐騙分子以日結150元等看似誘人的條件,誘騙多名中小學生發送詐騙手機短信,為電信網絡詐騙引流。7月11日,北京市反電信網絡詐騙犯罪中心官方微信號“北京反詐”發布5起警示案例,為學生及家長敲響了預防電信網絡詐騙的警鐘。
西城區家長王女士在7月10日晚間收到班主任群發的通知,其中提到此類違法犯罪行為已滲透到小學、初中、高中各個學段,涉及學生年齡最小11歲,最大17歲,且在海淀、通州、順義等區均有發現,呈現出明顯的蔓延趨勢。這一消息讓眾多家長憂心忡忡,也凸顯出問題的嚴峻性。
從北京市反電信網絡詐騙犯罪中心通報的5起案例來看,15歲到17歲的學生成為詐騙分子重點誘騙對象,他們在不知不覺中成為犯罪分子的“幫兇”。15歲的張同學在網上看到兼職賺錢廣告,以為發個短信就能輕松獲利,每發一組(20條)短信可賺30元,便用自己手機發送詐騙短信,最終造成多人被騙,金額高達20余萬元,自己也因涉嫌幫信犯罪被刑事拘留;16歲的梁某某把微信好友拉進詐騙群,每拉一人獲利30元,導致多人被騙,因涉嫌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被刑事拘留 。
此外,還有學生撥打引流電話、出租微信號以及通過“手機口”方式為詐騙提供幫助,均受到了相應的處罰,包括行政拘留、罰款甚至刑事處罰。這些學生大多抱著賺小錢、占便宜的心理,卻沒想到自己的行為不僅給受害者帶來巨大損失,也讓自己走上違法犯罪道路。
值得注意的是,類似情況并非北京獨有。7月9日,云南省河口瑤族自治縣公安局發布警情通報,多名未成年人同樣淪為詐騙分子的“工具人”。“手機口”這種看似簡單的“兼職”,實則是幫助不法分子撥打詐騙電話,讓不少學生在不知情的情況下陷入違法泥潭。
北京市盈科律師事務所律師黃曉宇介紹,幫信罪是指自然人或單位明知他人利用信息網絡實施犯罪,仍為其提供技術支持、廣告推廣、支付結算等幫助,情節嚴重的行為。上述案例中未成年人的行為,均可能觸犯該罪名。對于已滿16周歲的未成年人,若行為構成犯罪且情節嚴重,需承擔刑事責任,但會從輕或減輕處罰;未滿16周歲的,可責令家長管教或接受專門矯治教育 。
為了增強學生和家長的防范意識,北京市反電信網絡詐騙犯罪中心發布《告學生及家長的一封信》,并提出“五不轉”“五慎接”“六個一律”“十個凡是”倡議。“五不轉”包括不向陌生賬戶、“安全賬戶”、有風險提示的賬戶、未經核實的陌生網站/APP/二維碼以及要求先行繳費的網貸公司轉賬;“五慎接”則提醒慎接95開頭八位數電話、400開頭電話、00或“+”開頭電話、無來電顯示電話以及被標記為詐騙、騷擾的電話 。
在暑期這個學生上網時間增多的關鍵時期,家長務必加強對未成年人使用網絡行為的管控,教育孩子切勿出租、出借微信、QQ、銀行卡、電話卡等,抵制“低投入高回報”的兼職誘惑,不參與“刷單”“刷信譽”等活動。一旦遇到可疑情況,及時與家長、老師溝通,或向警方求助。只有家校緊密配合,學生增強法律意識和防范能力,才能有效遏制此類電信網絡詐騙的發生,保護未成年人健康成長,維護社會和諧穩定。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