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的羅馬尼亞,山風還帶著涼意,Transfagarasan公路蜿蜒穿行在喀爾巴阡山脈之間。
這里被譽為歐洲最美公路之一,號稱“東歐的天路”,是一眾騎士和攝影師心中的圣地。
那天,48歲的意大利旅人奧馬爾·法朗·津(Omar Farang Zin)正騎著他心愛的摩托,在山道上兜風。
然后,他看到了一頭熊。
這是故事的開頭,也是他人生的結尾。
Omar是來自意大利倫巴第大區的一位機場工作人員,住在薩馬拉泰鎮。他不是第一次旅行,也不是第一次遇到野生動物。他熱愛記錄自己的旅程,社交媒體上滿是笑容、風景和摩托車。
他走走停停,經過了風景如畫的Vidraru水壩,突然在公路一側看到一只棕熊。他停下車,掏出手機,拍照、錄影,還錄下了熊靠近自己的畫面:
“看,那是一頭熊,真漂亮。”
“它過來了……”
照片中,他戴著頭盔,在熊不遠處微笑合影;視頻里,他還在描述這次“幸運的邂逅”。
他將這些畫面發布到了自己的社交平臺,配文輕松愉快。這是他的最后一組旅途分享。
第二天,他再次在路上遇到了這頭熊,他依舊下車、靠近、甚至嘗試喂食。
然而,這一次,熊不再只是靠近。
據目擊者和救援隊報告,當天中午過后,Omar在靠近熊群的地方停了車。他的摩托車停在了一塊顯眼的警示牌旁——“請勿喂食野熊”。
但他還是下了車,靠近熊,并試圖喂食。
那只熊本來在遠處觀望,卻逐漸靠近。在他舉起手機拍“近景特寫”時,熊突然發難,沖向他,將他撲倒、咬傷,并將他拖下262英尺(約80米)深的山谷。
他當場死亡。頭盔、防護服,全都沒有保住他。
接到報警后,當地山地救援隊、消防員與林業部門迅速趕到。但當他們靠近現場時,卻發現自己也處于危險之中。
“熊一直跟著我們,非常焦躁,還多次試圖攻擊我們。”——救援隊負責人回憶。
隨后,獵人被召來,熊被當場擊斃。
而在Omar滿是傷痕的遺體旁,他們發現了他的手機,里面還留有那幾張自拍照片和視頻。他最后一組照片,定格的是熊接近的那一刻。
對許多沒有在熊出沒區域生活過的人來說,熊是一種溫順、呆萌、有些憨憨的動物。
可現實中,這種歐洲棕熊(brown bear),是重量級食肉哺乳動物,成年個體可重達350公斤,奔跑速度可達50公里/小時,攻擊力極強。它們在感到威脅、饑餓或護幼時,會主動攻擊人類。
據羅馬尼亞環境部估算,全國目前約有10,400至12,800頭棕熊,為整個歐盟最多。
而早在2024年,前環境部長就已指出:理想承載數量應為約4000頭。
熊越來越多,人類活動區域也在不斷擴張,兩者之間的沖突只會日益加劇。
其實,不只是Omar,還有很多人都遭受過熊的襲擊。
2024年7月,一名19歲羅馬尼亞女孩在Bucegi山脈遭熊襲擊身亡,死前還打了求救電話。
2025年春天,一位72歲的蘇格蘭老太在Arges縣拍熊時搖下車窗,被當場撕咬重傷。
過去20年,羅馬尼亞已有近30人死于熊襲擊。
關于“熊真的會攻擊人嗎”這個問題,答案是肯定的,但它們通常不主動接近人類。真正的問題,是人類接近它們太輕率,太大膽,太想要那一張“驚艷朋友圈”的照片。
很多專家早已指出:熊的攻擊增加,并不全是熊的問題。
森林砍伐、建筑擴張、氣候變遷正在持續壓縮野生動物的生存空間。羅馬尼亞本就是歐洲保有最大野熊種群的國家,如今城市擴張、垃圾管理混亂,加上游客行為不當,讓許多熊變得“習慣靠近人類”。
它們變得不像熊了,也變得更危險了。
2024年,羅馬尼亞議會不得不將年度獵殺配額翻倍至481頭,以控制過度繁殖的熊群和“問題熊”。
從某種意義上說,Omar不是死于“熊襲擊”,而是死于一連串錯誤判斷的疊加:
他忽視了告示牌,靠近野生動物,把自拍當成冒險的紀念品,而我們,也一次次在社交平臺鼓勵這種“人獸同框”的勇氣。
可這不是勇氣,這是無知的浪漫化。
雖然勇敢探索與享受自由是一種鼓勵,但自由旅行的背后,邊界感也許才是真正保護我們遠離傷害的力量。
想與自然親近,不代表要對它失去警惕。它有它的法則。我們該帶著敬畏,而不是濾鏡。
Ref:
https://people.com/motorcyclist-mauled-to-death-bear-took-photos-with-animal-before-attack-11769486
文|閃電
點「贊」「在看」為我們打call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