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小伙伴大家好,我是堂主。
價格戰的烽煙,還是吹到了咖啡行業。
前不久,咖啡巨頭某星進行了價格調整,旗下的星冰樂、冰搖茶、茶拿鐵等都進行了大幅度的價格跳水,這是某星進入中國26年以來的首次降價。
不過堂主發現,這次降價都是非咖啡線的產品,同時也是夏季飲品的流量主力。
如果你仔細去看某星、某瑞、某迪,你能發現這三個的價格定位有明顯區別的。
某星哪怕降價了,價格門檻也是在23元。
某瑞的主力價格是在15-20元,某迪則是把價格卷到10元以下。
其實,咖啡品牌的價格戰,早就能料到,畢竟消費降級這個大趨勢很難改變的。
相對比之下,我更想聊聊現在咖啡下沉的細分市場,以及說說年輕人為什么喜歡咖啡?
從產業鏈條上看,咖啡店屬于下游,主要是把咖啡熟豆現磨后賣給消費者。
而在下游市場,現在最大的變化就是縣城里多了很多咖啡店。
去年回家過年的時候,我就發現老家多了不少咖啡店。
一度讓我想起了以前上高中的時候,那會縣城只有一家麥當勞,沒有肯德基,忽然過了一段時間,多了很多這種賣漢堡薯條的店,什么麥肯基、肯當勞、麥當家,總之一下子出現了五六家,那時我們還是國家級貧困縣,現在想想,也算得上高中時代難得的“商業經濟”現象。
那么為什么咖啡店往縣城下沉呢?
首先是青年的“返鄉潮”,由于大城市工作的機會在變少,使得在大城市的收入預期也在減少。
衡量再三后,發現大城市的性價比不如老家,于是很多人選擇回到老家。
同時,這些年輕人也把消費習慣帶回了縣城。
說個很多人不知道的冷知識,上世紀六七十年,因為糧食緊缺,但又要繼續提高耕田牛的生產效率,于是就在飼料里加入咖啡因,牛耕起田來更賣力。
吃得少,干得多,這就是咖啡在牛身上的作用。
這話有點諷刺,但底層邏輯是一樣的,就是咖啡能讓人提神,尤其是在工作干活的時候。
這就是年輕人為何喜歡咖啡的一個重要原因。
久而久之,變成了習慣,甚至形成了一種社交屬性。
在大城市跟朋友見面約在咖啡館,回到縣城,跟朋友見面,也會約在咖啡館。
最重要的是,哪怕年輕人回到縣城,還是得工作、還是得干活,于是還得點上一杯咖啡。
加上現在互聯網那么發達,線上平臺下單就行,外賣也很方便。
其次,咖啡品牌在一二線城市的門店早接近飽和了,門店數量增長遇到瓶頸。
所以這幾年能明顯看到他們在三四線城市快速擴張自己的門店數量
某瑞在一線城市的門店,占比只有18%,而三線城市及以下的門店數,占比去到33%
某迪在一線城市的門店占比更小,只有9%,可他在三線城市及以下的門店數,占比超過38%。
還有就是縣域經濟也是現在政策的一大發力方向。
今年兩會的一號文件,首次提到了“以縣域經濟為核心”,要把縣域經濟成為中國經濟“循環樞紐”。
根據中國報告大廳的統計,2024年縣域咖啡消費規模達186億元,增速27.3%,遠超一二線城市。
值得提一下的是,現在咖啡其實玩得也挺花的,從一早的模仿西方風味,到現在搞出本土特色的咖啡,比如之前很出圈的茅臺咖啡、還有加入茉莉花、桂花、普洱甚至楊梅、黃酒等元素的咖啡。
先不說好不好喝,至少這種創新的中式咖啡,也在一定程度擴展了營銷策略。
甚至對于相當一部分的年輕消費者來說,也從盲目崇拜品牌轉向更注重產品本身的口味和性價比。
最近堂主看了關于咖啡綜藝,里面恰恰反應了年輕人對于咖啡的真實理解。
從商業角度出發,挑選了四個城市,讓35位跨行業青年在21天內完成“菜鳥到店長”的蛻變。
一輛咖啡車,一個小攤位,早已成為年輕人探索商業實踐、積累社會經驗的微型試驗場。
堂主看到許多00后大學生都有強烈共鳴,原因在于真實,節目里的學員得先學習專業知識,全是硬貨,一晚上接連上四節課,甚至到凌晨1點多,累是累,可學到的東西也不少。
另外,讓人眼前一亮的設計,是用咖啡來解讀每座城市的獨特氣質。
這四家門店并不是在標準化復制,而是把當地的文化融入得恰到好處:
比如深圳店是面向這座創業之城的上班族,重慶店主題是山城梯坎的飲品。
這里面展示的是真實又接地氣的商業形態,從研發到收銀全得自己扛。
所以你看,咖啡的溢價靈魂遠遠不只是咖啡,。
到了溢價靈魂,你就找到了市場。
我是堂主,希望內容對你有所幫助,我們下期再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