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9日晚,國家大劇院漫步經典系列舞臺迎來高光時刻,指揮大師長野健攜手“肖賽”冠軍拉法爾·布雷查茲,與漢堡國家愛樂樂團共同為北京觀眾獻上了一場震撼人心的交響盛宴。
作為當今古典樂壇聲名遠揚的指揮大師,長野健2015年與哥德堡交響樂團首次來到國家大劇院,時隔十年,他再度登上國家大劇院的舞臺,執棒有著近兩百年團史的漢堡國家愛樂樂團的中國首秀。而這也是這位指揮大師卸任漢堡國家愛樂樂團音樂總監前的最后一次中國巡演。
談及十年來中國的變化,長野健表示“非常驚人”,“再度來到中國演出,對我們來說是一個非常寶貴的機會。我也感受到了北京這座城市更多的活力和現代化。”
現場展現均衡克制之美
此次音樂會,樂團精心挑選了莫扎特改編自巴赫的《d小調前奏曲與賦格》《第二十四號鋼琴協奏曲》,以及勃拉姆斯的《第四交響曲》。作為漢堡國家愛樂樂團的中國首秀,這場演出在長野健克制精準的指揮棒下,展現出獨有的優雅穩健。
開場曲里,弦樂聲部以沉靜莊重的音色,在長野健引領下,樂團彌漫著憂郁深沉的氣質,宛如一道獨特的“開胃菜”,為整場演出定下基調。隨后,波蘭鋼琴家拉法爾·布雷查茲與樂團默契合作,演繹莫扎特的《第二十四鋼琴協奏曲》,布雷查茲觸鍵干凈利落,與樂團配合如行云流水,在保持古典風格的同時,賦予每個段落微妙情緒變化,既不過分浪漫化,又不失音樂表現力。
下半場的勃拉姆斯《第四交響曲》是重頭戲。這部結構復雜、情感深沉的作品,被視為勃拉姆斯交響曲創作的巔峰。長野健的詮釋獨具匠心,在他的指揮棒下,樂隊層層推進,情感逐漸迸發,為觀眾帶來酣暢淋漓的聽覺享受。曲畢,熱烈掌聲與歡呼聲經久不息,樂團返場了利蓋蒂《羅馬尼亞協奏曲》第四樂章、勃拉姆斯《匈牙利舞曲第五號》再次點燃現場氣氛。
東方特質深埋心底
演出前,長野健接受采訪,詳細介紹了漢堡國家愛樂樂團的深厚文化歷史底蘊。此次音樂會所涉及的三位作曲家莫扎特、巴赫、勃拉姆斯,都與樂團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這是樂團獨有的優勢。長野健表示,漢堡有很多杰出作曲家,其作品成為樂團曲目的一部分。作為港口城市,漢堡受國際文化影響,塑造了樂團獨特的音樂特色。其音樂能呈現多種色彩,演奏勃拉姆斯作品時,能聽到特別的層次和美感,感受到作曲家成長歷程與國際化的影響。
作為日裔美籍著名指揮家,長野健跨文化的成長背景尤為突出。而其在美國、法國等地的學習經歷,以及曾擔任里昂國立歌劇院音樂總監、柏林國家交響樂團首席指揮等重要職位,現任加拿大蒙特利爾交響樂團音樂總監,跨國界、跨地域的工作經歷,更加深了他身上跨文化的印記。當被問到不同文化背景對詮釋和理解西方經典音樂的影響時,長野健分享了自己獨特的經歷。他在西方文化中長大,卻很難真正融入,直到來到亞洲,才找到歸屬感。“我的祖父母在東方文化中長大,他的成長有他們陪伴,所以東方特質一直深埋在我的心里。”
在藝術教育方面,長野健認為至關重要,“當下技術發展迅速,但人性主要體現在互動上,不能僅靠短信和社交媒體表達。在音樂教育實踐中,我會讓年輕人聽一些較難的作品。藝術教育沒有魔法,關鍵是給予年輕人極大尊重,提供高質量教學并保持溝通。”
談及這十年間中國的變化,長野健感慨萬千。他認為中國這十年經濟和技術發展驚人,對未來發展的思考處于世界領先地位。“我在北京社區漫步,感受到這里充滿活力與現代性。”
10日晚,長野健將繼續攜手布雷查茲,與樂團帶來德國作曲家約爾格·維德曼《充滿活力地》、貝多芬《第三鋼琴協奏曲》《第七交響曲》等作品,紀念貝多芬誕辰255周年。
文/北京青年報記者 田婉婷
攝影/北京青年報記者 李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