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標榜“以理學治軍”
曾國藩被譽為“中華千古第一完人”,比肩王陽明,號稱“半個圣人”。但除美譽外,曾國藩和他的九弟曾國荃又被人們稱為“曾剃頭”和“曾屠戶”。
曾國藩標榜“以理學治軍”,從咸豐三年建軍起,曾國藩一方面任用羅澤南、李續賓、李續宜、劉蓉等一大批儒生擔任湘軍各級將領;另一方面又非常注重對普通士兵的教化,如咸豐八年,曾國藩創作了“愛民歌”,要求士兵背誦傳唱,做到“軍士與民如一家,千記不可欺負他”。
可就是這樣的湘軍,一手制造了太平天國戰爭三次駭人聽聞的屠城暴行,九江屠城、安慶屠城、南京屠城。
曾國藩
02
南京屠城有多殘暴?
譚嗣同:“一經湘軍之所謂克復,借搜緝捕盜為名,無良莠皆膏之于鋒刃,乘勢淫虜焚掠,無所不止,卷東南數省之精髓,悉數入于湘軍,或至逾三四十年,無能恢復其元氣,如金陵其尤凋慘者也。”
譚嗣同說 湘軍借“正義之名”行劫掠之事,說金陵(即南京)尤其悲慘,那南京到底慘成什么樣子?
在圍困兩年有余之后,1864年7月19日,陰歷6月16日,湘軍“吉字營”攻破了太平天國首都天京(即南京)。
曾國藩的幕僚趙烈文,是曾國藩的鐵桿親信,他在《能靜居士日記》中記載破城后七天時他所目睹的情形:
“其老弱本地人民,不能挑擔,又無窖可挖者,盡遭殺死,沿街死尸十之九皆老者。其幼孩未滿二三歲者亦斫戮以為戲,匍匐道上。婦女四十歲以下者一人俱無,老者無不負傷,或十余刀,數十刀,哀號之聲,達于四遠,其亂如此,可為發指。”
不能挑擔的老人盡數被殺。不滿兩三歲的幼兒被殺,且還當作一種娛樂。四十歲以下的婦女無一幸免,年長些的婦女無不負傷,被砍十幾刀,幾十刀,哀嚎遍野。
殘忍到連趙烈文都覺得這種暴行令人發指!!屠城的湘軍已經沒人性了,連老人和婦孺都殺!!
湘軍殺人放火,奸淫擄掠。“吉字營”的第一悍將 李臣典 一夜“連御十女”而暴亡。“各王殿府館自焚者十之三,被焚者十之七”(根據《曾國藩年譜》的記載)。
當時的清人記載:“金陵之役,伏尸百萬,秦淮盡赤;號哭之聲,震動四野。”
金陵之役
03
湘軍之“大索”
不能挑擔的老人被殺,那能挑擔的成年男子呢?
他們被湘軍征用將劫掠的金銀玉帛運出城。
趙烈文在《能靜居士日記》中記載有成年男子“死者寥寥,大半為兵勇扛抬什物出城”、“甚至各棚厥役皆去,擔負相屬于道”。
道路上都擠滿了挑擔的人,可見是劫掠了多少財物啊!!
湘軍以“大索”為名,從上到下,每一個人置備一個大竹筐,搶到錢財就往竹筐里裝。
04
南京屠城殺害人數
曾國藩破城后上報朝廷 提到曾國荃率所部在南京城內“分段搜殺,三日之間斃賊共十余萬人。秦淮長河,尸首如麻。”
三天就屠殺了十余萬南京軍民!!
太平天京
太平天國強盛時,南京最多有100萬人,可屠城之后10多年,到光緒登基時,南京只剩不到50萬人。
后來李鴻章到了南京后,發出這樣的感嘆:一座空城,四周荒田,無人,無屋……
南京屠城三十二年后,譚嗣同游南京時仍聽說“(湘軍)一破城,見人即殺,見屋即燒,子女玉帛掃數入于湘軍,而金陵遂永窮矣。至今,父老言之,猶深憤恨”(譚嗣同:《譚嗣同全集》)。
湘軍安慶屠城:湘軍屠城后的安慶,7歲以上男子盡數被屠,尸遍長江堵塞通航
湘軍九江屠城:富裕千年的江西,經湘軍的燒殺搶掠,近百年未能恢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