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資車企,何去何從
五次拍賣無人舉牌,當工廠淪為“燙手山芋”的瞬間,廣汽菲克的故事被蓋上了最后一枚破產印章。從年銷22萬輛的“合資黑馬”到負債清算,這家承載著很多中國男人“吉普情懷”的車企,用十余年走完了一條典型的合資車企興衰路。
當首輛國產Jeep自由光駛下生產線時,廣汽菲克絕不會想到,巔峰與深淵僅一墻之隔,當年廣汽菲克風光無兩,創造年銷22萬輛的好成績,那句slogan“不是所有吉普都叫Jeep”也一直被后續品牌模仿延用。但高光轉瞬即逝:2018年起銷量斷崖式下跌甚至幾乎腰斬,產品迭代遲緩、電動化布局缺位、本土化戰略搖擺,疊加燒機油等頑疾引發的信任崩塌,讓情懷最終敗給了現實。
廣汽菲克的身后,合資車企的寒冬早已蔓延。廣汽三菱停產、法系韓系節節敗退,合資品牌市場份額從五年前的50%驟降至27.5%。當中國新能源滲透率突破40%、國產越野車以一半價格實現同等性能時,固守“全球車型本地化”舊模式的合資車企,正集體陷入“慢半拍”的泥潭...
廣汽菲克的破產,也給合資車企再次敲響警鐘,合資車企從“外來的和尚好念經”到被本土品牌卷到市場份額下跌,想要繼續在“紅海里游泳”,合資車企的改變迫在眉睫。
宣告破產的“吉普情懷”
國產Jeep,破產了。
近日,廣汽菲亞特克萊斯勒汽車有限公司管理人發布消息稱,因廣汽菲克公司已無重整可能,根據部分債權人意見,經債權人委員會討論,管理人已經申請長沙中院裁定宣告廣汽菲克公司破產。長沙中院召開的第一次債權人會議上,管理人擬訂的《破產財產分配方案》已經獲得債權人會議表決通過。經管理人申請,2025年6月27日,長沙中院已經裁定認可。管理人將依法依規,抓緊推進本案各項收尾工作,維護廣大債權人合法權益,爭取早日按《破產財產分配方案》完成破產財產分配工作。
實際上,此前廣汽菲克土地、建筑物、生產設備等核心資產,曾五次公開拍賣,但均因無人報名出價而流拍。廣汽菲克管理人方面表示:“目前管理人正積極配合當地政府招商部門對接意向企業,如有新的動態,管理人將及時通報。”
據了解,廣汽菲克在國內相繼投建長沙與廣州兩座生產基地。2021年9月,因產能閑置,Stelantis集團宣布關停廣汽菲克廣州工廠,此后該工廠被廣汽埃安接手用于生產純電動車型,長沙工廠則無人接盤多次流拍。中國汽車流通協會專家委員會成員顏景輝認為,從產品布局看,廣汽菲克長沙工廠多為燃油車產線,而在新能源轉型階段,該工廠的現有產線基礎,可能已不符合目前車企的智能化和電動化制造需求,后期需進行大規模改造,意向接盤的企業會綜合考慮購置和運營投入成本。
廣汽菲克的故事,是中國汽車市場風云變幻的一個縮影。
2010年,廣汽集團與菲亞特克萊斯勒集團合資成立廣汽菲亞特,正式拉開了進軍中國市場的序幕。2015年,隨著Jeep品牌首款國產車型自由光的上市,廣汽菲克迎來了快速發展的黃金期。2017年,廣汽菲克年銷量突破22.2萬輛,連續25個月實現同比增長,成為當時增長最快的合資車企之一,風頭一時無兩。
然而,巔峰之后,廣汽菲克迅速跌入低谷。2018年起,因產品質量問題頻發、產品競爭力下降、市場策略失誤等原因,銷量開始斷崖式下滑。2018年至2021年,銷量分別為12.52萬輛、7.39萬輛、4.05萬輛和2.01萬輛,幾乎每年腰斬。2022年,廣汽菲克全年銷量僅1861輛,生產幾乎停滯。
廣汽菲克的衰落和其背后合資企業的多次易主有關系,廣汽菲克是由廣汽集團和Stellantis集團合資而成,而Stellantis集團本身又經歷過兩次大型并購。
Stellantis集團的前身,也是廣汽菲克從一開始的合作對象,為菲亞特集團,之后變成了菲亞特克萊斯勒集團,最后變成了Stellantis集團。
最早,菲亞特集團的決策者是馬爾喬內,馬爾喬內病逝后,麥明凱上任。馬爾喬內和麥明凱非常看重中國市場對于菲亞特以及旗下Jeep品牌的銷量貢獻,也對中國的本土化營銷策略較為熟悉。因此,在與他們合作的2010-2018年間,也是廣汽菲克在中國大受好評的幾年。
然而,2019年,現任負責人唐唯實上任后,大刀闊斧地帶領PAS集團并購了當時的菲亞特集團,成立了現在的Stellantis集團。并購后,中國市場的地位變得截然不同。在并購后Stellantis集團全球銷量規模達到了800萬輛的時候,中國市場占比縮水到了2%左右,這也讓集團對中國市場的重視程度有所下降。
“頂流”的衰落
從給每個男人心里種下“吉普情懷”到資產成為“燙手山芋”,廣汽菲克的破產背后不僅有合資車企的典型問題,也有創新不當帶來的落后。
在廣汽菲克剛剛進入中國市場的時候,中國車企的發展不如今天這樣多元化,市面上并沒有非常爆款的吉普車型。一位80后的吉普車主就對融中財經表示,“那個時候吉普車屬于‘硬漢車’,是在《速度與激情》里才能看到的車,在國內很少有‘代餐’是獨一份的定位。”
不過隨著長城坦克等系列車型的發布,國產車也玩起了“硬派越野”的概念,而在價格上國產吉普比進口吉普也相對友好。
對于硬派越野掀起的競爭,車評人小李(化名)就對融中財經表示“現在國產的硬派越野在通過性、載貨性能上都做得和進口品牌相差無幾。本土車企產品力不斷提升,而價格卻是進口車的一半。加上現在的不可抗力因素,大部分人也很少有機會長途旅行,買吉普或者越野車更多還是用來近郊旅行,消費者對車型的外觀、格調等也有一定的要求。而越來越多的國產車會根據這些新的消費需求做調整和設計,相較之下,廣汽菲克的車型更新換代較慢,大家越來越不買賬也情有可原。”
當然,廣汽菲克的車型定位,也有自身的問題。據報道,最開始廣汽菲克銷售的多為進口吉普車,量少且價格較貴,彼時就有消費者反映車身問題,但因為維權手續復雜,最終不了了之。后來,廣汽菲克開始主推國產車型后,將定價降低到10-20萬人民幣區間,攻占下沉市場。而這部分消費者更加注重車的性價比和性能,但是廣汽菲克的產品能力卻沒有提升,加之售后管理較為欠缺,最終導致了消費者的流失。
而且,廣汽菲克整個品牌退出歷史舞臺,與其電動化和智能化步伐落后也脫不開關系。中國汽車市場上,不論是新晉的造車新勢力還是燃油車轉型或者自主品牌,都在近幾年發展得尤為迅速,而在智能互聯上幾乎沒有動作的廣汽菲克就顯得更加落后。
Jeep品牌進入中國后,主要還是粉絲消費,這些人很喜歡Jeep的車型,也愿意為其買單。但是隨著中國汽車市場各品牌車型不斷推陳出新,再加上各類新能源汽車的百花齊放,在車型上并沒有看到有什么特別大動作的Jeep就很容易被替代了。另外,其在營銷方面也沒有什么令人印象深刻的活動,造成如今的局面也是意料之中。
面對急速下滑的銷量,廣汽菲克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試圖挽回局面。
在管理層面,廣汽菲克進行了多次人事調整,還進行了組織架構的優化,試圖提高決策效率,提升市場反應速度;在產品戰略方面,廣汽菲克提出了“One Jeep”戰略,試圖將此前進口渠道與國產渠道的Jeep產品進行整合,統一品牌形象,提升品牌競爭力。此外,廣汽菲克也曾嘗試通過推出“30天無憂退換”等質量保障政策,來改善消費者對其產品質量的擔憂;在生產制造方面,廣汽菲克也進行了工廠調整,將生產線集中到長沙工廠,并試圖通過提升工廠制造標準(如WCM世界級制造標準)來改善產品質量。
然而,盡管采取了上述措施,廣汽菲克的銷量并未出現明顯好轉。一方面,早期產品質量問題如發動機燒機油、變速箱故障等。造成的負面口碑影響深遠,消費者信任難以迅速恢復。另一方面,廣汽菲克在新能源和智能化領域的布局明顯滯后,未能及時跟上中國汽車市場的轉型趨勢。
合資車企的“痛癥”
合資車企們,這兩年的日子都有點“不好過”。
除了廣汽菲克,廣汽三菱也在2023年宣布停產,進入臨時停產階段,并進行人員優化。此外,法系品牌如標致、雪鐵龍,韓系品牌如現代、起亞,也都面臨著市場份額下滑的局面。
合資車企在中國市場的困境并非偶然,而是多重因素疊加的結果。
首當其沖,新能源轉型滯后是合資車企面臨的最大挑戰之一。近年來,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快速發展,自主品牌憑借電動化、智能化優勢迅速崛起,搶占市場份額。而合資車企在新能源領域的布局普遍滯后,產品導入緩慢,缺乏競爭力。
其次,產品更新換代緩慢,無法滿足中國消費者快速變化的需求。合資車企長期以來依賴外方母公司導入車型,缺乏本土化研發能力,導致產品更新緩慢,競爭力不足。合資車企也普遍存在定價偏高的問題,無法與自主品牌競爭。此外,股東之間的戰略分歧也是合資車企經營困難的重要原因。合資企業的中外股東在戰略方向、資源投入、品牌定位等方面往往存在分歧,導致企業決策效率低下,戰略執行受阻。
當然,越來越卷的汽車市場也給合資品牌帶來了不小的競爭壓力,自主品牌和新勢力車企的快速崛起,進一步壓縮了合資車企的生存空間。乘聯會數據顯示,2024年主流合資車企的零售份額已下滑至27.5%,而五年前這一數字還保持在50%以上。
面對異常激烈的市場競爭,合資車企普遍意識到,僅靠“全球車型本地化生產”已難以滿足中國消費者的需求。要真正扭轉頹勢,提升本土化研發能力成為合資車企的共識和關鍵突破口。
過去,合資車企的產品定義權多掌握在外方總部,中國團隊只能做適應性改進,導致產品響應慢、匹配度低。如今,越來越多的合資車企開始將研發決策權下放至中國本土團隊。舉例來說,豐田在中國推行RCE(Regional Chief Engineer,中國首席工程師)制度,由中國工程師擔任核心車型的開發總負責人,全面負責從企劃、研發到銷售的全流程。廣汽豐田的鉑智3X和鉑智7等車型,正是由中方團隊主導開發,快速響應中國用戶對智能化、電動化的需求,取得了良好的市場反饋。
由此可見,合資車企正在從“全球車型導入”轉向“中國平臺自研”,打造真正適合中國市場的產品架構。此外,在智能化和電動化領域,合資車企紛紛與中國本土科技企業合作,快速補齊技術短板,提升產品競爭力。傳統合資車企的研發周期長、流程復雜,難以適應中國市場的快速變化。為此,部分企業開始推動組織架構變革,采用敏捷開發模式。
除此之外,合資車企正在從單向的技術接受者,轉變為與中國企業共同開發、共享成果的合作伙伴。比如大眾與小鵬合作開發新一代電子電氣架構,實現技術互補;豐田與Momenta、寧德時代等合作開發智能駕駛和電池技術,不再是“拿來主義”,而是“共創進化”。
廣汽菲克退出歷史舞臺,合資車企的故事還未完待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