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來源于@海河日記,中國水產,珠海水產研究所,GBIF。
福建男子發現巨量羅非魚群
在河道里發現大量的羅非魚?
這種場景在南方地區似乎并不會讓人覺得稀奇,畢竟羅非魚以超強的生命力和繁衍能力成為了《重點管理外來入侵物種名錄》中的物種,在兩廣地區和福建等地區它們真的侵占了許多水系,輕而易舉的成為了優勢物種。所以很多人都曾有路過某河道看到大量羅非魚聚集的場景,因此為題材的視頻也很多。
不過一般來說因為太常見了,視頻的點贊量不會太夸張,然而2025年7月1日由博主“@海河日記”發布的目擊羅非魚群的視頻卻收獲了3萬的點贊!估摸著播放量得來到百萬級別了。為啥他的視頻這么多人看?我覺得是因為羅非魚足夠多,視頻足夠清晰。
視頻中可以看到某處水域中巨量的羅非魚群擠在一起,一條又一條灰黑色的羅非魚摩肩接踵,幾乎將這塊區域的水全部染黑了。甚至因為數量太大,有幾條羅非魚被頂出了水面,在同類的身上掙扎扭動仿佛即將窒息。
看到羅非魚后,網友們不自覺地就往“臟”去想,有人表示這種魚敢吃是好漢!這種魚生活在廢水中,污染很嚴重,是臭的,根本不能吃!
甚至有網友光是看到羅非魚,就推測這個地方肯定就是排污口!
在清一色嘲諷羅非魚的差評中,有網友小心翼翼地表示:“我真的覺得羅非魚好吃,小刺少,又拍便宜!但是如果說我喜歡吃,感覺會被嘲笑。”
羅非魚雖然很遭嫌,但它們依然是我國非常熱門的經濟淡水魚品類,事實上,2024年我國羅非魚養殖規模達到了190萬噸,是全球產量的26%。我國的羅非魚的內銷比也從2021年的10%提升至2024年的30%,也就是說雖然羅非魚看似遭人討厭,但是其實銷路依然很好。
那為什么羅非魚總被跟“臟”劃上等號呢?
羅非魚=臟?
需要替羅非魚說點好話,其實羅非魚本身并不臟,它們只是很耐臟,要不然它們也不會自從被引入我國后就一直是熱門的水產品。
關于它們臟的認知是多重因素長期疊加的結果。
據說羅非魚首次被引入是在1946年,當時引入它們的原因就是非常容易飼養。羅非魚對極端環境的耐受性非常強,它們的魚鰓擁有特殊黏液層和離子調節機制,能在含氧量低于1毫克每升的水中生活,而且還能長時間抗住氨氮濃度超標的水質,因此它們偶爾會被發現生活在非常夸張的污水中,甚至是化糞池排水口!
只要看到羅非魚在那種地方活動一次,目擊者肯定是會受到很大的沖擊的,潛意識就會認定羅非魚很臟。而能在這樣的污水中生活的羅非魚確實是會堆積污染物的,無論是在體內還是在體表。
因為太耐造了,有些羅非魚的飼養場會很隨意的養殖羅非魚,我們國內我不太清楚。但是東南亞的一些養殖場就曾被曝光居然在城市排污河道里養羅非魚,利用生活污水中的有機質作為天然餌料;甚至用未經處理的禽畜糞便投喂羅非魚,這些極端案例只要被曝光一次,就足以大幅降低羅非魚在大家心目中的印象分。
然后人們知道這些情況后開始在互聯網上傳播,網傳的類似"化糞池羅非魚"視頻獲得不計其數的點擊,各類的文章也跟隨著熱點抨擊羅非魚。當人們不斷地接收到了這些信息后,即使沒有親眼所見,也很難免的對羅非魚產生了厭惡之情。
另外,養殖環境不好的羅非魚容易帶有土腥味,尤其是腹腔黑膜去除不凈的情況下。
這些七七八八的原因整合之下,人類就產生了“羅非魚=臟”的印象。
后記
實際上羅非魚的污名化是對它們頑強生命力產生的誤解,它們只是為了活著,但在人類的引入和不合理養殖下被異化成原罪。
羅非魚營養豐富而且性價比非常高,同價位甚至更高價位的魚類往往比不上它的營養。羅非魚每100克就含優質蛋白20克,低脂且含54%不飽和脂肪酸。富含硒(占日需量38%)、維生素B12(占66%)及牛磺酸(220毫克),對抗氧化、神經功能和肝臟健康有益。
不過非規范養殖和野外的羅非魚確實可能富集重金屬,盡量購買正規途徑的羅非魚食用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