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太空與您相伴的【第2638期】
深夜,無意間刷到有人曬出整面墻的Labubu盲盒。那些圓滾滾的小怪獸,明明是塑料材質,卻神奇般地接住了年輕人加班后的嘆息、失戀時的傷心。原來,為熱愛買單,買的從來不是玩具,而是疲憊生活里的一塊溫柔自留地。而拆開盲盒那個瞬間的多巴胺飆升里,也藏著年輕人情感消費的密碼。
情感消費:因為喜歡而值得
在當代青年的消費觀念里,“有用”早已不是唯一標準,他們不再執著于“性價比”的算術題,而是更在意“這東西能不能讓我覺得活著挺有意思”。為演唱會熒光棒尖叫,為限量款潮玩熬夜,為小眾香氛寫千字測評,看似“非理性”的背后,是用消費為情緒筑巢。
“我喜歡,所以就值得買” ,簡簡單單的話語,道出當代青年情感消費的內核。情緒消費,是指消費者受到情感驅動,因追求情感上的滿足和心理上的慰藉而購買商品或服務的行為。
情緒價值:現代生活的"心理維他命"
從心理學角度看,這種情緒消費行為的背后有著復雜原因。當人們覺得某商品能帶來快樂,往往是大腦將其與積極情緒建立聯系,比如,購買網紅好物而產生的“大家都有我也有”的感受,會給人融入群體的安全感,可以滿足社交需求。同時,像是限量版Labubu盲盒這一類彰顯個性的特殊商品還可以滿足自我表達的需要,讓擁有著感到自己“與眾不同” 。
如今,在年輕人的消費清單上,“情緒價值”正占據越來越重的分量。這并非年輕人的“任性”。在溫飽早已不成問題的今天,我們對生活的期待早已從“有沒有”轉向“好不好”。這種對“情緒滋養”的追求,本質上是對“活得更舒展”的向往,值得被看見、被尊重。
但凡事過猶不及。有人為限量款潮玩透支信用卡,有人為“合群”跟風買下一堆用不上的網紅爆款,甚至有人把情緒價值等同于“必須擁有”。當消費從“滋養”變成“負擔”,就成了舍本逐末。畢竟,真正的滿足感,從來不是商家定價的,而是自己說了算。
情感消費的六個理性小指南
情緒消費本是件溫柔事,不必為了“理性”就掐滅心動,也不該讓“喜歡”變成負擔。真正聰明的方式,是帶著清醒的熱愛去選擇——既不委屈內心的渴望,也不讓錢包和生活陷入混亂。試試這幾個小方法,讓每一分投入都變成細水長流的愉悅:
設立快樂預算
每月從收入中劃出5%-10%,作為“情緒專項資金”,只用于能帶來心理滿足的消費。比如,用這筆錢買盲盒、看演出。既守住財務安全線,又能安心享受快樂。
給欲望“降溫期”
遇到非剛需的心動商品,先加入收藏夾,靜置72小時。若三天后仍覺得“非它不可”,再評估是否在預算內;若熱情消退,說明只是一時情緒沖動。
開發“零成本”快樂
想為喜歡的角色“買單”,未必非要買手辦,畫張同人圖、寫段角色分析,甚至和同好連麥聊劇情,同樣能深化情感連接。追偶像不必囤周邊,反復聽一首他唱的歌、看一段采訪,也能獲得能量。
給物品“斷舍離閾值”
對同類物品設定數量上限,比如,潮玩只留展示柜能容納的數量,偶像周邊控制在一個收納盒能裝下的數量。超過上限時,先處理一件舊物,再入手一件新的,避免無意義囤積。
把“擁有”變成“體驗”
與其買限量款手辦束之高閣,不如和同好交換藏品輪流觀賞;與其囤一堆網紅單品,不如約朋友一起體驗。共享不僅能降低成本,還能在互動中收獲雙倍情緒價值。
記錄“情緒賬本”
每次情緒消費后,簡單記下“這件東西帶來了多久的快樂” ,清晰地分辨“必要的喜歡”和“盲目的跟風”。
結語:消費是生活的藝術
Labubu的尖牙咬不破生活的難題,演唱會的熒光棒照不亮前路的迷霧,但這些為情緒買單的瞬間,卻能給我們緊繃的生活松一松弦。我們消費的從來不是某件商品,而是那個被溫柔接住的自己。最好的情緒價值,永遠是你對生活的主動權。
作者簡介
王湘儀,航天工程大學本科生學員,愛好音樂.。
作者簡介
張好,在讀本科生,愛好攝影。
主播簡介
王瓊林,航天工程大學本科生學員,熱愛旅游。
來源 | 我們的太空(ID:ourspace0424)
作者 | 王湘儀、張好
主播 | 王瓊林
審核 | 陸崢
編輯 | 余夏琳
校對| 張子豪
主編 | 張文軍
郵箱 | ourspace0424@163.com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