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共讀資料
??點擊試讀??
暗星計劃-榮格訓練營招募中
相關付費文章:
對于 37 歲的荷蘭作家雅埃爾·范·德·沃登(Yael van der Wouden)來說,過去的幾年充滿戲劇性:她的首部小說《保險箱》(
The Safekeep)——一部探討大屠殺之后的荷蘭的愛情小說——曾引發激烈的版權競購戰,此外這本書還入圍了 2024 年的布克獎。而就在昨晚,它贏得了女性小說獎(Women’s prize for fiction)。
“我是帶著絕望的心情寫下這本書的,”我們見面時她說,“我在尋找一縷陽光。”今天早上倫敦陽光燦爛。她從未料到自己的小說能擊敗包括米蘭達·朱莉和伊麗莎白·斯特勞特在內的入圍作家(她本人是朱莉作品的忠實粉絲)。
這位作家熱情而坦率,個子比我想象的要矮。她開玩笑說,來自一個高個子民族的國家:“我有高個子的氣場。”盡管昨晚喝了好幾杯香檳且只睡了幾個小時,她依然精力充沛。她的肩膀上有一個野兔紋身——這是小說中的一個重要象征——是在完成這本書后紋的。
在含淚的獲獎感言演講中,沃登告訴觀眾,當她進入青春期時,“突然間,我的少女時代成了一個不確定的事實。”她在激素水平上屬于雙性人,這一事實“是我二十多歲時的巨大困擾,后來我得到了所需的醫療護理……今天,我作為一名女性,接受著此生最大的榮譽,作為一名女性站在這里,接受這個女性小說獎,這要歸功于每一位為爭取醫療護理而奮斗的跨性別者,他們改變了制度、法律、社會標準,也改變了自己。我站在他們的肩膀之上。”
這是她首次在公開場合談論此事。她告訴我,如果不這樣做,“那就不是我了。我在臺上只有五分鐘,我想還有比這更好的時刻來分享我關心的事情嗎,看到對跨性別身份、酷兒身份如此多的仇恨令人心碎。”
《保險箱》的故事背景設定在1961 年的荷蘭,是一部節奏緊湊的心理驚悚小說,也是關于兩個截然不同的女性——伊莎貝爾和伊娃——浪漫柔軟的愛情故事。這是一個關于剝奪與自我發現、國家與個人秘密以及羞恥的故事。
“這是一部關于一個癡迷于房子的女人的小說,然后一個陌生人闖入并顛覆了她的生活,”作者如是說。
伊莎貝爾是外邦人,即非猶太人(gentile),伊娃則是猶太人。
透露更多情節會泄露這個敘事的劇情線索,不過可以說的是故事通過一系列碎片般的情節敘事徐徐展開,就像伊莎貝爾珍藏的破碎瓷器碎片,最終拼湊成一個既具毀滅性又美麗的整體。
小說的靈感是“作為離別禮物”出現在她腦海中的,當時她正在開車去參加她荷蘭祖父母的葬禮的路上,兩位老人于2021 年相隔數日相繼去世。“它源于試圖逃離悲傷的地方,”沃登說,“我試圖讓自己的分心,就像我從小做的那樣。”
沃登于 1987 年出生于以色列,母親是擁有羅馬尼亞和保加利亞血統的猶太人,父親是荷蘭人,她形容自己是一個“荷蘭-以色列混合的離散兒童”。她的前十年在特拉維夫以東的城市拉馬特甘度過。她謹慎地表示,不會通過她所稱“粉紅的云”般的懷舊感來談論她的童年,因為她強烈反對加沙的戰事——她希望看到“立即停火以及即刻援助”。
她的父母都是動畫師(她的父親曾創作了以色列版的《芝麻街》),雖然她和兩個妹妹被鼓勵接觸各種藝術形式,但她自己一點書卷氣也沒有。
直到她 10 歲時全家搬到荷蘭,沃德才喜歡上了書籍——伯內特的《秘密花園》是她的最愛。她也遭遇了反猶主義,當時她和祖父母住在森林中的一所房子里。雖然那個家仍然是她的“快樂之地”,但從國際化的特拉維夫到“村里唯一的猶太人”并不容易。在她的荷蘭新同學眼中,她長得像安妮·弗蘭克(《安妮日記》的作者)。
如今,她對寬容的論調毫無興趣:“我認為這是個糟糕的詞,因為寬容是容忍某人。我想被渴望。我想被愛。與其寫一個關于寬容的故事,我更想寫一個關于戰后愛情的故事。”
她塑造的伊莎貝爾這個角色,經歷了從偏見和排斥到渴望的轉變。小說中有很多(整整一章)性愛描寫。她笑了。
“我的目標是讓整本書充滿一種緊張感,而這種緊張感往往源自情欲。”
她特意選擇了伊莎貝爾的視角,而非伊娃的,這樣就不只是在講述受害者的故事。“我內心、我的歷史中也有很多施害者的部分,”她如此解釋。
沃德從未讀過一部探索她稱之為“沉默同謀者心理”的小說。通過伊莎貝爾,她想表明“同謀源于微小且無趣的漠視行為”,這是我們所有人都有的罪過。“這是人類經歷的一部分。問題是,當我們知道自己對可怕的事情視而不見時,我們該如何應對,如何繼續前進?”
小說的情感力量在于伊莎貝爾如何揭示自己是一個完全不同的人,甚至對她自己也是如此。“什么是‘像我一樣’,”伊莎貝爾對她的兄弟說。“根本沒有這種東西。沒有所謂像我一樣的存在。”
這呼應了沃登的個人經歷。
“我們離開這個世界時,并非帶著出生時的身體,我們始終處于變化之中,”她說,“這并不是說性別和性取向是伴隨變化的選擇,而是變化是生命固有的組成部分。”
關于最高法院對性別權利的裁決問題,她補充說,“把這交給法律來裁決讓我感到困惑,尤其是當它伴隨著法律、言語和身體暴力時。”
《保險箱》的大部分內容是在烏得勒支封城期間寫的,當時她住在一間可以俯瞰運河的閣樓公寓里。“一個美麗的金色籠子,”她說。她現在住在半小時車程外的鹿特丹,在那里她欣喜地擁有一個花園。她已經完成了第二部小說的初稿,故事設定在1929 年荷蘭的一個漁村。
她對這部小說最大的期許是希望它能找到更多的讀者,“如果這聽起來不太矯情的話,”她帶著歉意說,“事實上,這便是希望。”
作者:Lisa Allardice
編譯:蠻蠻
來源:The Guardian
文章內容僅供個人閱讀、交流
往期共讀
中國古代經典共讀
第1輪第2期《春秋左氏傳》
??點擊閱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